[黑眼睛旅行]黑眼睛
(1) [黑眼睛]顾城的诗《黑眼睛》全诗赏析
《黑眼睛》是朦胧派诗人顾城所作的一首诗,是中国20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品。
黑眼睛
—顾城 ,顾城开始多方面地锻炼和深入思考,终于在1979年4月写下了《黑眼睛》。
顾城简介
1956年生于北京。
1962年开始写诗。
1969年随父下放山东东北农场。
1974年回北京,做过搬运工、 锯木工、借调编辑等。
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9年在《今天》发表诗作后在诗歌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巨大争论,并成为朦胧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后成为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80年所在单位解散,成为待业者。
1987年5月应邀出访欧美等国。
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并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
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
1993年获伯尔创作基金,并在德写作。
1993年3月曾回国探亲。
1993年10月顾城夫妇在新西兰激流岛双双辞世。
(2) [黑眼睛]顾城 黑眼睛 原文
原文: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英文译文:
Black night gives me the black eyes
but I will use it to find the light
赏析:
《黑眼睛》是朦胧派诗人顾城所作的一首诗,是中国20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品。诗歌中,“黑夜”与“光明”首尾相连,相互联系又相互对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由此反衬出“我”这一代人对“光明”迫切的渴求之心。
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柯在300年前干净利索地挥剑截断了诗和哲学的思维联系。然而,300 年来,诗人们却广撒物象暗示的种子,培植出一座座“象征的森林”。用对应的手段,成功地将诗和哲学统一了起来。《一代人》似乎就是一个证明,短短两句诗,在黑与光的对立统一中,潇洒地跨越了维柯手制的樊篱,抽象的哲学意蕴切实地通过表象富有魅力地呈现于世。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此中的两个“黑”无疑是“文眼”,颇值玩味。我们知道,“黑”其实不是色彩,所谓的色彩均是物体对各种光波反射的结果,如果不反射,便成了黑。当然,没有光的世界只能是一片漆黑。因此,“黑”是扼杀光明的结果,黑夜便是光的坟墓,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特定时代象征。然而“黑色的眼睛”却无疑是黑夜的叛逆,它的黑色是黑夜“给”的,是黑夜阻断光明的结果。此外眼睛的黑并不象征着背弃光明,反倒是渴求光明的象征。黑色既然对光不反射也就具备了对光全盘吸收的特性,黑色的眼睛正是这种随时准备吸收光明的“一代人”的眼睛。
换一个角度看,黑色的眼睛也凝聚着批判精神,它以黑对黑,对黑夜的庞大淫威报以深沉的否定。相对色彩缤纷的光明世界来说,黑色是一个终极,它与光明构成了对立。然而物极必反,从黑夜中叛逆
[黑眼睛旅行]黑眼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