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 9
《黄鹤楼》教案
教学目的:
,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所表达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大意,理解诗中所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教学时间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二二三”的节奏.
3、师:高明的朗读者不仅可以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相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和同桌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师:(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白云千载空悠悠。”)学生读。
师: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去。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就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5 / 9
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师: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
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空”
师: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生对读。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师: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
师: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
师: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出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诗中的情景。
再指名学生读好这两句。
师: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痴了,醉了……悄悄地,夕阳已斜,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出示:
5 / 9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读,答复(看到了“烟波江上",想到了“乡关”).
理解“乡关"和“烟波江上”。
师: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乡吗?(没有)家乡汴梁,遥遥无踪,难怪诗人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西斜的红日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
(课件出示,生读)诗人这忧愁又仅仅只是乡愁吗?(出示崔颢的资料)
崔颢(约公元704—-754年)唐朝汴梁人,,擅长写诗。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
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实际却是宦海浮沉,终不
《黄鹤楼》教案[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