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建设
战面由一套城墙发展两套城墙(外城、内城) ,都城则有三套城墙(外城、内城、王城),每层城墙外均布置城壕。
古巴比伦城。平面呈矩形,两重墙,间隔12米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城市化水平高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国家类别
农业(%)
工业(%)
第三产业(%)
1960
1980
1960
1980
1960
1980
33个低收入国家
50
36
18
35
32
29
63个中等收入国家
24
15
30
40
46
45
19个发达国家
6
4
40
34
54
62
国家类别
1998年GDP(美圆)
城市化水平(%)
33个低收入国家
260
17
63个中等收入国家
1400
45
19个发达国家
10320
78
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中期阶段:经济实力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就达到总人口的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基本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随工业的发展,技术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转向第三产业。
中地区差异
地区
面积(%)
城镇人口(%)
1947
1954
1957
1980
1990
东部
西部
边远地区
3. 当代世界的城市化
表现出四个特点
–城市话进程大大加速
–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
郊区城市化:城市中中上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
逆城市化:郊区人口向外迁移,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逆城市化首先出现在英国。美国出现逆城市化时间稍晚。
再城市化:市中心的再开发,吸引了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使得大城市市域内实现人口增长。
根据发达国家一些城市人口增长的周期变动,一些学者提出了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周期理论,即由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个连续的变质阶段构成大都市区的生命周期。
我国目前已有设市城市667个,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37个,50万至100万人口的大城市51个,20万至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216个,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363个,另外还有19000个建制镇。,%。
我:深圳:78%;北京:72%;上海:68%;南京:60%;温州:50%;辽宁:50%;吉林:50%;成都:45%;黑龙江:43%;浙江:%;山东:36%;郑州:%。
时间
19世纪后半期开始
20世纪70年代末
1986
1999
2001
2020
2050
城市水平
速度缓慢,发展不平衡
14%
26%
45% ~ 0%
60% ~70%
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小城镇道路
地方推动型,“苏南模式”:以城市工业扩散,以乡镇工业为动力的小城镇发展模式。
市场推动型,“温州模式”,以私营家庭工业为主发展小城镇模式。
外资促进型,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外资的“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为主,推动乡镇工业发展,吸引本地农民和外地打工人口。
东部,以发展乡镇工业、外资企业等发展小城镇;西部,以发展小城市为主。
四、城市土地利用
1在西方,城市土地利用一般划分为:
–商业用地
–工业用地
–政府机关用地
–住宅用地
–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
–交通用地和其他公用事业用地
–农业用地和水面
2土地利用模式
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
1923年创立
20世纪早期,是典型的工业城市,大多工作机会集中在市区或边缘。移民对城市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农民为了找工作方便,居住在中心商业区附近,后来以零售和服务为主的商业中心区向外膨胀,市民也向外迁移。
通过研究各功能区之间的布局和功能之间的入侵和继承,伯吉斯创立了同心环模式。
伯吉斯的同心环
现代城市建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