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一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痉 篇)
2015-04-13仲景伤寒论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现在从痉湿喝病脉症第二从这地方开始,这个金匮要略可以研 究,他都是各种的病做题目。这章讲的是三种病痉、湿、喝, 这三种病的脉和证并治外,平时生有恶疮,由于脓血的亡失,津液本来就不足, 组织就枯燥,虽然有身疼痛的表证在,也不能发汗,发汗重亡失 津液,那一定也要做痉。这几段全是根据柔痉底而下来解释的, 柔痉发作的原因很多了,一言以蔽之,就是津液丧失到一个相当 的程度,如果再有热,就要发痉,这个说的是柔痉。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 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第七段,到这是一段。这个患者身热恶寒,项背强急,一看就知 道是葛根汤证,就是太阳病的葛根汤证。发热恶寒,颈项强急, 这也是太阳表证,这里讲的是刚痉,刚痉是以葛根汤证出现的。 主要是表不解,气上冲。气上冲,人身上中的津液即体液、水份, 它也就伴气上冲往上来,那下面就虚,所以津液不到足下,足就 寒。上冲,津液往上来,上部特别充实,颈项也强急,这个葛根 汤的项背强,就是这个津液充斥于上体部,那么既是强急,也是 发痉挛,也是肌不和,咱们说葛根解肌嘛。
葛根的肌不和跟柔痉肌不和是两种,柔痉那种肌不和是由于 组织枯燥,而有热;而前者这个热是有的,由于水气太多,湿热 这么两种东西,也能使得肌肉不和,而发生痉挛,这刚痉是这么 一种情况。所以说这个津液冲上,头热、面赤、目赤,往上冲嘛, 热也往上冲,津液也是这样。项背强急,脖子运转就不自如了, 只能脑袋动,独头动摇。如果项背强急到一个相当程度,它就要 发生背弓反张,就变成了痉病了,骤然间口噤,口噤就是不能说 话,牙关紧急,张不开嘴来,这么一个口噤。背反张,后背反张, 张指弓说的,弓本来是反张往后,两头往后反张,就是说往后抽, 小孩抽就这样,大家都看到过,这就是痉病,就是说葛根汤证的 刚痉的意思的一段话。这后头参考刚痉的葛根汤证更清楚了。 这一段说太阳病,项背强急,无汗发热,恶寒是葛根汤证,一痉 的时候,就要会口噤、头痛、背反张,就是痉病了;没有以前的, 只是项背强急,咱们说头项强痛太阳病,指的是颈,向后头说的, 如果强更进展的话,到相当程度,就牵连到背,那时候脑袋能动, 项颈不能动,所以独头动摇,再达到一个相当程度,就要口噤、 背反张了,痉就要发生了。他这个是由太阳病发痉的过程写的, 这一段说的是刚痉。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这一段没有,在玉函经里就没有这一段,在伤寒论也没有, 所以这是衍文不要。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 甚。这个搁着,这是衍文,这书错误更多。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 痉。
这是一段。发其汗已,指是上面的痉,这个痉是刚痉,应该 用葛根汤。用葛根汤发汗之后,其脉如蛇,这个脉不是上下溜直 了,刚痉这个脉紧如弦,咱们讲的伤寒论太阳病,伤寒脉是浮紧, 这个痉脉不但紧,上下更直,这个紧与柔痉是两种,柔痉这个脉 本来就是虚,所以咱们讲太阳病,太阳中风脉浮弱,阳浮而阴弱, 脉往里头一摁啊,弱的很,他里头液体少,所以一痉反沉而细。 这个伤寒不是,伤寒这个血液里头有很大量的水份,所以充斥体 内,他一点汗不出嘛,所以脉相当紧,浮而紧,这时候痉,这个 脉在外头,不但紧而更直,上下而更直,这两病都抽的时候,两 个脉是不一样的。
这脉指刚痉说的,如果发汗之后,这脉不那么样上下紧弦, 而如蛇行,蛇走是弯曲的,如蛇形状的样子,说明这个痉也好了。 咱们刚才讲葛根汤证是气上冲,津液往上,达到相当程度,所以 整个后背部肌肉都失和了,发痉挛。那好了呢?气不冲了,表也 解了,津液也下去了,所以暴腹胀大,这津液下来了,这是已解 了,葛根汤证主要在项背这个地方啊。
如果脉还如故,还是紧而弦,反伏弦者,但脉变沉了,这个 伏而沉,伏即是沉的厉害,推脉道才能摸得到,这个病由表入里, 更深了,这个痉也是不好的,所以反伏弦者,是不好的样子。这 个病由表到里了,还是要痉。这底下都是对照刚痉说的。发汗, 发其汗已,这一段是对刚痉说的。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上面说,脉沉细者痉,指的是柔痉。紧脉刚才讲了,血管里 头充斥水分,就是体液,也就是血液在血管里头相当的多,肌肉 再一紧,更使得上下紧张,所以上下紧如弦,直上下行。这是刚 痉的脉。所以这以上论的是刚痉。
痉病有灸疮,难治。
这一段很不好解释,这也是在伤寒论讲的很明白,这是冲着 柔痉说的,在伤寒论有这么一段,大家想一想就知道了,微数之 脉,慎不可灸,就是指灸了虚热,人的脉,太阳中风,脉浮而弱, 虽然有热,脉数,也必缓弱。比太阳中风的脉还缓弱,就是微, 如果虚有热,你更不能用灸,这种用灸,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