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关家风(jiā fēnɡ)家训小故事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zǐnǚ)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虽不利于治霾,却大有助于孝道。
“宝〞者,邻里亲朋,友善相待。“人待人,无价之宝也。〞
“早〞者,很明显,早睡早起,生活规律。
“扫〞者,洒扫庭除,勤劳整洁。既培养热爱劳动,也彰显居家品位。
上述八项做好了,养成良好的习惯,“常设常行〞,落实在行动上,家庭保证和睦幸福。而下面几项,曾文正工家自祖上就一直不太提倡。
“地命医理,僧巫祈祷〞,看风水、算命、和尚、巫道以及郎中,这些人,能远离就远离,别亲近接纳这些人,只能带给你无尽的烦恼。
古人有关家风家训小故事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那么,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容许。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炽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 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三国时,胡质在魏国任州郡长官近三年,死后家无余财,只有朝廷赏赐的衣服和数箱书籍而已。对他的廉洁操守,人人称道。胡质在荆州任刺史时,其家眷都在京都。一次他的儿子胡威到住所去看望他,等回家时,胡质拿出一匹绢给他,让他路上做盘缠。胡威跪在父亲面前说:“爹爹为官一向清正,不知此绢从何而来〞胡质说:“吾儿不必疑心,此绢是我的俸禄所余。〞胡威谢过父亲的赏赐,遂骑驴上路。一路上,他在打尖住店时都是自己放驴,自己砍柴做饭。
后来胡威也官任刺史,政绩卓著,清名遐迩。入晋以后,晋武帝接见了他。晋武帝谈起当年胡质的生平事迹赞叹不已,遂向胡威道:“你的清廉和你的父亲比起来怎样
〞胡威答道:“不如吾父。〞晋武帝问:“为什么呢〞胡威说:“臣父清廉惟恐人家知道,臣清廉惟恐人家不知道,所以臣和家父相差甚远。〞
古人有关家风家训小故事
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随
古人有关家风家训小故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