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以话剧之形,传戏曲之神.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以话剧之形,传戏曲之神
范雅洁 作为一种西方戏剧形式,话剧是在19世纪末,经由西方侨民传入中国这一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戏曲之邦”的,至今已走过百余年的风雨历程。戏曲与话剧是两种不同的戏剧体系,其美学思想、表现方式和艺术风格等方以话剧之形,传戏曲之神
范雅洁 作为一种西方戏剧形式,话剧是在19世纪末,经由西方侨民传入中国这一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戏曲之邦”的,至今已走过百余年的风雨历程。戏曲与话剧是两种不同的戏剧体系,其美学思想、表现方式和艺术风格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戏曲“离形取意”,虚拟的表演如水墨丹青之笔,“无画处皆成妙境”,处处体现着戏曲自身写意的艺术表现和诗的抒情美意。而西方的话剧无论是透视社会人生的表演角度,还是具体的舞台场景,都呈现出鲜明的写实主义风格,让观众产生“走进故事”的心理反应。将戏曲美学融入话剧创作,实现百年话剧与传统戏曲的诗化“联姻”,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外来话剧与传统戏曲的碰撞与杂合
戏曲与话剧二者的碰撞与杂合始于晚清戏曲改良中的“时装新戏”和之后辛亥革命时期的“新剧”。晚清时期,一些有识之士试图通过戏剧去宣扬民主、唤醒民族意识。但此时的戏曲已逐渐走向僵化,很难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伴随着“西风东渐”,一些戏剧创作者将西方话剧作为戏曲改良的模本,由此,在中国的舞台上便出现了穿时装,演时事的“时装新戏”。“时装新戏”在减少唱腔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白,并在动作、服装及舞台背景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然而,这些改革后的新因素并没有同戏曲艺术相协调,特别是内容方面,受到旧有形式的严重束缚,不能与时代同步,“时装新戏”很快衰落。
1907年以来,各种剧社大量译介和演出西方话剧,中国人效法西方话剧开始了新戏剧的探索与创作。从西方移植而来的“新剧”由此诞生。此时的“新剧”,即是在话剧中杂合了一些戏曲元素。“新剧”采用话剧分幕的形式和背景,借用戏曲的编剧和表演等方法,即唱也白,不中不西。话剧的引进,与社会变革密切相关,当时人们译介西方话剧的初衷便是话剧的社会批判功能和思想宣传功能,而并非艺术审美的需求。
可见,中国本土的戏曲和外来的话剧这两种在不同的社会土壤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戏剧体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均已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独特的、稳定的艺术形式,若随意的杂合进其他因素,将会破坏自身完整的艺术体系。
二、话剧与戏曲的对话与融合
经过“时装新剧”和“新剧”的衰落经验,戏剧界提出了新旧戏剧融合的主张。在1914年的新旧戏剧争论中,冯叔鸾提出“融会新旧之学理”、“兼采新旧两派之所长”的观点。冯叔鸾认为,新旧戏剧的整合必须是戏剧原理和审美特征上的“融会贯通”、“互相为用”,做到“弃短取长,荟萃精华”,从而创造中国现代的民族戏曲和民族新剧,其观点显示出真正“融合”的意向。然而,要真正做到相互融合,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磨合与实践的过程。
“五四”时期,《新青年》派对传统戏曲的激烈批判和对以易卜生为代表的写实戏剧的竭力倡导,促进了中国话剧的诞生。《新青年》派并不是对民族戏剧传统的简单否定,而是“非但不攻击,而且很希望它发达,很希望它能够把以往的优点保存着,把以往的缺陷弥补起来,渐渐的造成一种完全的戏剧。”。爱尔兰比较文学专家泰特罗说的,在文化交流中,“当我们认为自己

以话剧之形,传戏曲之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丰儿
  • 文件大小15 KB
  • 时间2022-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