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利用诗歌教学 促进形象思维发展.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利用诗歌教学 促进形象思维发展
朱芸 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是语文课程目标的要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诗歌的比例大约占了近四分之一。利用诗歌教学培养艺术中的重要问题。而现实中,不少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使用武断结论、标准答案来剥夺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再造过程。
以上种种现实限制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削弱了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重视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更显得意义重大。
二、诗歌教学过程中的思维形式主要是形象思维
无论是学生学习诗歌,还是教师教学诗歌,都离不开形象思维的参与。
一是理解意象需要形象思维。一方面,在诗歌中要表达无形的情感,往往要借助有形的东西。意象便是这种有形和无形之间的媒介。如李商隐《锦瑟》中的诗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其中“蝴蝶”表示一种浪漫行为,而“杜鹃”表现了一种哀怨的思想感情。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蝴蝶”和“杜鹃”这两个物象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融合与点染,物象又渗入了诗人的人格和情趣。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教学诗歌时,如能从意象人手,充分调动学生头脑中的事物表象,进入诗人营造的意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就能更准确地把握诗歌底蕴。
诗贵含蓄而忌直白。中国历代诗人都把含蓄美作为一个重要的创作原则。所谓含蓄美,就如清人刘大口所说:“或句上有句,或句下有句,或句中有句,或句外有句,说出者少,不说出者多。”他阐述的这种艺术境界就是含蓄美。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揣摩诗歌的含蓄美,靠的是形象思维。诗歌创作中,为了达到含蓄的艺术效果,往往用比喻、双关、象征等手法,使情感隐而不发,藏在字面背后。另外,用语凝练,也是诗歌创作的另一特点。故诗歌中常常出现省略、跳跃等现象,这也需要在诗歌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来体味诗歌的含蓄蕴藉之美。如白居易的绝句《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结尾很独特,以问句作结,言短意长。在教学中可启发学生想象:诗人的“新醅酒”,是特意准备来招待朋友的,还是偶尔借此驱赶孤居的冷寂凄凉?“能饮一杯无”是在风雪之夜想起了朋友的温暖,还是平日里朋友之间的常来常往?这欲说还休的艺术效果,得借助形象思维才能体会到。
二是联想、想象要借助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不仅是诗歌教学的要求,也是开发中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在诗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深入地理解诗歌,再现意境,则必须通过联想和想象。学会运用形象思维方法,把一些个别的、孤立的、简单的形象,经过综合、分析、判断、推理、比较、概括,进而创造出新的事物形象。这实际上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是一次由量到质的飞跃。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想象把“忽传”、“初闻”两句的情态再现,补出诗作的言外之意,就能领会到诗人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生活辛酸凄凉的痛苦,以及渴望和平生活的迫切心情。三、形象思维的培养是高中诗歌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日趋进步,教育本身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语文学科的目的和要求也在与时俱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

利用诗歌教学 促进形象思维发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学习一点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2-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