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学派的翻译理论
功能派的代表人物
谈到功能派,就不得不提及三位功能派翻译理论杰出的贡献者凯瑟林娜•莱斯(KatharinaReiss)、汉斯•弗米尔()、贾斯塔•霍茨•曼塔里(JustaHolzManttar调译文目的与作者意图。因此忠诚法则关切的是翻译过程中译者与其它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第二类准则是特殊原则。特殊原则的运用由译者掌握,据翻译的特殊情况而定。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功能派对文本类型的划分,这种划分承自莱斯的文本划分理论,以四种文本的交际功能,即指代功能、表达功能、移情功能和交感功能为标准。对不同的交际功能的认识有助于译者决定使用何种特殊翻译原则。
总之,功能派对翻译准则的看法是:目的法则和忠诚原则贯穿所有的翻译过程,而其它法则或原则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克里斯丁娜•诺德一功能加忠诚原则
主要著作:
•《翻译的语篇分析:理论、方法及面向翻译的语篇分析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1988)
《目的性活动-析功能翻译理论》(1997)
功能加忠诚原则
functionalityplusloyalty(1991)
诺德的“功能加忠诚”概念在《翻译中的语篇分析》一书中首次提出
她认为译文目的居翻译过程中一切确定因素之上,译文目的是对“预定目的环境的描述”,要从“委托人”的指示中定出。
诺德的忠诚原则:当发起人、译语接受者以及原文作者三方有利益上的冲突时,译者必须介入协调,寻求三方的共识。
功能指的是使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忠诚原则限制了某一原文的译文功能范围,增加了译者与客户之间对翻译任务的商议。
不能把它与忠信的概念混为一谈,因为忠信仅仅指向原文与译文的关系,而忠诚是个人际范畴的概念,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没有原文,就没有翻译。”
“译者应同时对原文和译文环境负责,对原文信息发送者(或发起人)和目标读者负责。”她称这一责任为“忠诚”
诺德的忠诚原则:
当发起人、译语接受者以及原文作者三方有利益上的冲突时,译者必须介入协调,寻求三方的共识。然而,诺德有时又违背自己的“寻求三方共识”的“忠诚”原则,主张译者改写某些翻译单位而不用征求原作者的意见。
诺德提出的功能加忠诚的模式听起来是很完美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要同时忠诚于委托人、原文作者和读者三方并不容易做到。
由于诺德是在传统的翻译观念中长大的,所以其理论总带有折中的成分。她基本上是目的论的拥护者,但又不是百分之百地认同弗米尔的观点;她欣赏曼特瑞的创新精神,但又不是十分赞同她的翻译观念。由于受其老师莱思的影响较大,她的语篇分析模式实际上是遵循着广为认可的规范,译者无法改变规范或偏离规范,因此最终还是脱离不了对等的框框
【1】《功能加忠诚一一介评克里丝汀•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张美芳
【2】Nord,:Theory,Methodology,andDidacticApplicationofaModelforTranslation-OrientedTextAnalysis[M].Amsterdam-Atlanta:Rodopi,[1988]1991.
贾斯塔霍茨-曼塔
功能派文本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