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
绿色家园
2015
走进生活
深入了解
展望未来
目录
走进生活
第一章
近日,镇江穿城而过的古运河,突然出现了大块大块类似红藻的漂浮物,引起许多市民不安。然而,专家释疑,这种红色微生物是“水蚤”,与太湖“蓝藻”不是一回事,市民无须担忧。
23日下午,乘快艇从运河中山桥到西门桥,看到一块又一块的红色絮状物漂浮在水面,有的像红色的浮萍,有的像铁锈,细细看来,是一些细小的红点在水中游动,丝丝缕缕,越靠近岸边越多。一位正在水中打捞的清洁工告诉记者说:“这些天来,我们每天都在捞,目前已经打捞出了十几吨,但这种红色漂浮物繁殖特别快,一夜之间又恢复如初。”
这些红色微生物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大面积暴发呢?据镇江市水产技术指导站专家解释,这种红色微生物是“水蚤”,俗称“红虫”,也就是养鱼人饲养金鱼的饵料。今年红虫大面积发生与当前气温适宜红虫繁殖和河水富营养化有关。此外,镇江运河上的老西门桥断流改造施工,使古运河水流变缓,这也有利于红虫滞留和繁殖。
专家认为,镇江古运河中大面积出现红虫,说明近几年来古运河水质有所改善,让生物有了生存的条件,但河水富营养化后会出现什么情况,目前还无法预测,这一点必须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据了解,往年这个时候,古运河水面上偶尔也有少量红色微生物出现,但像今年这样大面积“暴发”,历史上还没有过。
在日本南部九州湾有一个叫水误的小镇,这里居住着4万居民,以渔业为生。1939年开始,日本氮肥公司的合成醋酸厂开始生产氯乙烯,工厂的生产废水一直排放入水误湾。该公司在生产氯乙烯和醋酸乙烯时,使用了含汞的催化剂,使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汞。这种汞在水体中,被水中的鱼食用,在鱼体内转化成有毒的甲基汞。人食用鱼后,汞在人体内聚集从而产生一种怪病:患者开始时,只是口齿不清,步履蹒跚,继而面部痴呆,全身麻木,耳聋眼瞎,最后变成神经失常,直至躬身狂叫而死。 1972年据环境厅统计,水误镇共患水误病180人,死亡50多人,就在新线县阿赫野川亦发现100多水误病患者,8人死亡。据报到,患者人数远不止此,仅水误镇的受害居民,即达万余人。
2015年3月9日:在福建泉州惠安县螺阳镇锦里村后坊旧桥处,50多头死猪被发现抛于桥下的林辋溪中,造成附近水体污染,恶臭扑鼻。
2015年6月15日:广东练江水污染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练江的水质急剧下降,变成了又黑又臭的劣V类,基本丧失了它作为一条河应该具有的饮用、灌溉、航运等功能。据环保部门监测,练江干流中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八个监测因子严重超标,其中氨氮长年维持在10毫克每升,,远远超过了1毫克每升的地表水Ⅲ类正常水质标准;化学需氧量平均维持在100毫克每升,最大值达到184毫克每升,大大超过20毫克每升的标准值,根据2014年的监测结果,主要污染指标比2013年呈加重趋势。成为全国污染最重的河流之一,两岸居民也因此饱受其苦。
深入了解
第二章
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6月5日,它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它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6月5日选择一个成员国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及表彰“全球500佳”,并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世界环境日”主题,总称世界环境保护日。
世界地球日( The World Earth Day)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活动。2009年第63届联合国大会决议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
该活动最初在1970年的美国由盖洛德·尼尔森和丹尼斯·海斯发起,随后影响越来越大。活动宗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进而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
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都会在4月22日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
保护环境——共筑绿色家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