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安卫:在新的历史时期快速发展重症医学学科
王霞据记者了解,早在2009年,原国家卫生部即发布了第9号文件——《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的通知》。从此,重症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 重症医学科(ICU)的任务,则是运用重症医学理论,采纳一切当今最先进的手段,中断疾病的发展,维护全身器官的正常功能和内环境的稳定,赢得治疗基础伤、病的时机,从而争取尽可能高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因此,从事重症医学专业的医师不仅需要相关医学专业知作为基础,而且要能运用现代先进医疗技术和设备挽救病人生命。
但在采访中,卢安卫主任则强调,重症医学医师的基本技能,是对全身脏器功能的综合支持。这是必备的技能,故重症医学的亚专科不能以单一的脏器去分类,单一的脏器功能衰竭应该由该专科医师处理。
对此,卢安卫主任举例说,一个心脏内科的医师若不能处理单纯的心力衰竭,那么这个心脏内科的水平就谈不上高深。只有当心脏功能衰竭合并有其他脏器功能衰竭时,才由ICU医师处理。如果把呼吸衰竭的患者集中归类于一个ICU,慢性呼吸衰竭主要来源于呼吸内科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呼吸衰竭主要来自外科术后大出血、创伤、严重感染、胰腺炎等外科疾病的患者,把这几类患者都集中在一起治疗,从医院的角度而言,很不合理。这几种疾病的发病机制、演变过程差距也很大,医师很难去把握这些机制与疾病的规律,更何况几乎所有学科的重症都需要呼吸机支持,这样一来,呼吸重症加强治疗病房与综合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而卢安卫主任理想中的重症医学学科的发展愿景,是与其他各学科的发展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内科、外科及其所有的亚专科的重症,都涉及到全身多脏器功能的衰竭,所以,专科ICU的建立并不影响重症医学专科医师的工作性质与基本技能的全面发挥。” 卢安卫主任说,“我认为,重症医学的亚专科分类根据现有其他学科的分类比较合理,如我们医院分内科ICU、外科ICU、器官移植ICU、急诊ICU、传染病ICU等。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同一类患者疾病的发展规律有一定的必然性,放在一起管理能使重症医学医师把握住规律,使在这一领域的诊治及科研水平得到深化,多个亚专科就可以使多个领域得到深化,从而使重症医学的整体临床、科研水平得到提高。”
卢安卫主任说:“也许有人会问,要怎样来管理这么多专科ICU?”对此问题,卢安卫主任也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我认为,大型综合性医院应该成立重症疾病中心,由中心主任全面领导临床、教学、科研活动;各专科ICU的病区主任在中心主任领导下,协助中心主任负责所在病区的临床医疗工作。如果各专科ICU各自为政,将会影响学科发展、综合水平的提高、人才的培养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人才培养是重症医学学科发展的
关键因素
一般而言,重症医学医师的培养目标为:通过三年的基础培养,使被培养者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能够应对常见危重症病人的处理能力。掌握危重病常见症状的临床判断和危重病人的病情分级;掌握各种常用的急救技术和方法;对常见危重症进行基本正确和独立的抢救和诊治。能阅读有关危重病医学的外文书刊;了解临床科研方法,能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病案报道和综述;了解与危重病医学相关的医疗法规;学会与病人及家属沟通,具备良好的从医所需的人文综合素质等等。
而卢安卫主任则认为,“与其他学科相比,重症医学如同一个刚起步的幼儿,它势必需要一个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才是决定性因素。” 卢安卫主任认为,重症医学人才如何培养,关系到学科发展的速度与前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另据卢安卫主任介绍,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非常重视人才培养,每个学科均选择德才兼备、技术精湛、行医规范、为人师表的优秀的科主任或科副主任作为教学主任,专门分管教学工作。教学主任肩负着培养新人为学科发展提高新鲜血液的重任,而卢安卫主任自己就是重症医学的教学主任之一。
卢安卫主任说,重症医学学科的人才培养,涉及到以下几种类型: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专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症医学专科医师的继续教育与培养。记者了解到,浙江大学重症医学学位点刚成立了几年,卢安卫主任是浙江大学重症医学学位点的三位研究生导师之一。“因为重症医学是新的学科,全国重症医学研究生学位点还很少,目前对重症医学研究生培养关注还不够。” 卢安卫主任说,事实上,研究生培养很重要,它将是未来重症医学发展的基础与根本动力。
卢安卫主任继续介绍说,浙江大学重症医学学位点主要是借鉴外科学的经验,科学学位的研究生重点培养其科研能力,重点放在实验室培养,在毕业前要求写出较高水平的科研论著,如SCI。这些研究生毕业后大多数走上临床
卢安卫:在新的历史时期快速发展重症医学学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