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模课”≠“磨课”赵贵军.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模课”≠“磨课"
—-《地震中的父和子》磨课历程
怀远县荆涂学校 赵贵军
老师们肯定有过和我一样的困惑:同样的课,同样的设计,优秀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入文入情,切中要点,而为什么自己按 “模课”≠“磨课"
—-《地震中的父和子》磨课历程
怀远县荆涂学校 赵贵军
老师们肯定有过和我一样的困惑:同样的课,同样的设计,优秀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入文入情,切中要点,而为什么自己按照那独具匠心的设计去开展教学时,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很失败呢?我就有几次这样的“惨痛”“模课”失败的反思后,我发现,“模课”和“磨课”“模课”是向优秀老师学习,模拟优秀老师的教学形式、教学设计、技巧等。多听、多看是模拟的根本方法,其主要途径有:模拟优秀教案的精妙之处;看优质课光盘或录像,模拟优质课对教学各环节的把握;向身边的优秀老师学习,学习他们处理教材、驾驭课堂。而“磨课”一般由执教老师提供教学案例,老师集体围绕案例不断地商讨、商讨、设计、理论、反思、修改、再设计、再理论、再总结以致循环往复、不断飞跃的过程。在备课中不仅仅关注优秀老师独特的教学设计和高深的教学艺术,更应该深化去考虑他们每个环节的设计意图,着眼于他们在每个细节所做的大量预设,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品文档请下载)
去年,县教研室开展“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安排我上一节《地震中的父和子》的展示课。承受任务之后,我翻阅了很多资料,参考了很多名师的教案,本以为精心准备后的教学设计很完美了,然而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并没有料想的好,屡次
“碰壁"。在教学“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一句时,我采用了以读促悟的方法。第一稿备课方案让学生谈体会,通过自读悟出挖掘的时间漫长,过程困难,然后用朗读表达出自己的领悟。试讲的情况是学生悟得多,说得多,读得少,最终朗读的效果不好。评课时指导老师帮我找到了病因所在“朗读不单是感性领悟的表达,更应该有技巧和方法的指导”.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我确定了改进的方向,先让学生比照朗读。(1)他一直挖了36小时。(2)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体会读这两句话在朗读的语速、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法指导朗读。“满脸灰尘"“布满血丝”“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等重点词语语速可以读的缓慢,在朗读中感悟父亲挖掘的时间长、困难,深化体会了伟大的父爱。学生读的声情并茂,到达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精品文档请下载)
备课过程中,我参考支玉恒老师教授这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地震中的父和子这个题目好不好?好,好在哪里?不好,你想改成什么题目更好?我觉得这个问题能让学生深化理解课文表达的中心,在掌握文章主旨的根底上,思维得到发散。第一次试教时,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对这个问题不知该怎么答复,认为书上的题目肯定好,但讲不出深化的理由,所改的题目更是抓不住文章主旨。这是怎么回事呢?明明支玉恒老师在教的时候,学生的答复很精彩独到。课后,指导老师把这一失败
归结于老师没有对教学设计统筹把握,片面照搬别人的教学环节,没有从学生的实

“模课”≠“磨课”赵贵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qnrdwb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2-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