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课磨课悟课
2010年10月,学校接到上级通知,我区将在11月下旬举行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我有幸代表学校参加片区的阅读课比赛。于是,便有了我这次《矛和盾的集合》的教研三部曲――“模课、磨课、悟课”。
一、模课――走进名师的课堂,东施效颦,山穷水尽
有一次,我模仿着刘老师的《矛与盾的集合》,结果没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老师们给我的评价是:教学过程繁琐,表面上围绕着课题步步深入,可是实际上是围绕着课题走迷宫;三个“然”字词语抓得甚有特点,颇具匠心,可是重点不突出;文章没有作重点理解,难点也没有突破;一二课时划分不明显。在难过的同时,我不禁陷入了深思。不断地反思后,我找到了自己的三个误区:
课前谈话的误区
《矛与盾的集合》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我上课的内容也是在第五册,然而我却向学生提问“这是你们第六册数学书108页例1中的图示。谁来说说这个图示表示什么意思?”因而,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图示所表示的意义,这种导入设计对于实际教学是不适合的。
理解发明过程时的误区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谈谈“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明坦克的?”首先,我请了一个语文能力较好的学生,过程说得很明白,但是我不能如愿引出三个
“然”字词语的设计。其次,我再请一个学生讲一讲,还是没能引导学生评价出该生的问题所在,只好强搬硬撤把它拉到了预先的设计。其过程比较杂乱,结果学生没能很好地体会并说出“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课时划分的误区
刘老师上的是二课时,而我们这次比赛的要求是教学阅读课的第一课时。我只顾一味地模仿,却没有“量力而行”,没有为“学”着想,结果却是得不偿失。
二、磨课――走出名师的教案,拨云见日,柳暗花明
鉴于对以上三点的反思,我静下心来,再一次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我执教的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矛和盾的集合》。我把教学思路按照编者的角度来思考,把这篇课文放在以“告诉孩子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为主体的第七单元,一是想让学生边读边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内容。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课文的插图和课后提示为学生学好、学懂这篇课文作了很好的引导和铺垫。站在不同的角度审视文本,还会有不同的发现。
在修改了自己的教学思路之后,我进行了第二次试教。课后老师们普遍反映教学内容安排过多,教学流程太密,学生学得比较累。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组内主题讨论:第一课时如何划分课文教学内容,制订明确可操作的教学目标。通过讨论,老师们对教材的划分、课时目标的制定达成共识。基于老师们的建议,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为课文前一部分,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初步体会由发明坦克所引发的道理。修改后的教案,预设更适合学情,学习目标更集中。
三、悟课――淡出名师的教案,演绎自己的课堂
第三次试教,因为有了前两次的铺垫,基本达到预期的效果。我设计的学生活动环节有5个左右,用时大约13分钟。我陷入了思考:各环节之间是否有重复,环节的实效性可以检测到吗?用什么方式检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将内容和形式和谐的统一起来,我有了以下的思考和修改:
模课 磨课 悟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