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敏感性分析
目录
研究分类
内容方法
3
内容
1
2
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区
4
1
相关概念
相关概念
生态敏感性是指生态系统对各种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干扰的敏感程度。即生态系统在自然状态下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的概率大小。
生态敏感区是对区域总体生态环境起决定作用的生态要素和生态实体,这些实体和要素对内外干扰具有较强的恢复功能,其保护、生长、发育程度决定了区域生态环境的状况。
生态敏感性分区是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
类型
定义
极高生态敏感区
生态价值高区域,一旦出现破坏干扰,不仅影响正常的开发建设活动,而且有可能会给区域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的破坏,属于自然生态重点保护地段,该区域严格控制发展
高生态敏感区
对人类活动敏感性较高,生态恢复难,对维持最敏感区的生态功能与气候环境
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开发时必须慎重考虑
中生态敏感区
能承受一定的人类干扰,但若遭受严重的干扰会引起空气质量下降、植被破坏、
噪音等污染,生态恢复慢
低生态敏感区
受人类干扰较小,可承受一般强度的开发建设,生态恢复较快
非生态敏感区
可承受一定的开发建设,土地可做多种用途开发
研究分类
一类:针对某一单一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敏感性分析
国内外研究的主要内容,针对某一单一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酸雨、沙漠化、土壤和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盐渍化的动态敏感性、地址环境敏感性以及流域生态的敏感性等;目前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敏感性研究仅限于局部地区。
二类:场地景观与生态敏感性分析
以城市生态敏感性研究为基础。目前国内已制定出一套景观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指标,为中、小尺度地域的土地规划和管理提供了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方法。
三类:城市生态敏感性分析
城市生态系统的敏感性是由城市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共同决定。
主要采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
1、德尔菲法:通过专家选取因子,生态因子评分法和GIS技术对城市生态敏感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然后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敏感性等级采取相应的保护及开发措施。
2、Arcinfo平台:通过制定各单因子生态敏感性标准及其权重,对各用地单项生态因素敏感性等级及其权重进行评估;然后进行单因素叠加,按各土地利用单因子敏感性分级形成各单因素图层,然后用加权多因素分析得到综合生态敏感性分层,并叠合现状道路、水域、构筑物等得到生态敏感性模型。
内容与方法
基本内容
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基本内容:
①生态敏感性分析应在现状评价的基础上,明确区域可能发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类型与可能性大小。
②敏感性分析应根据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分析其区域分异规律,明确特定生态环境问题可能发生的地区范围和可能程度。
③名感性分析首先应针对特定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评价,然后对多种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敏感性的综合分析,明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分布特征。
方法
生态敏感性一般分为5级,为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一般地区5个级别。根据我国生态系统特征和生态环境主要影响因子,选择的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内容主要包括:
①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方法
②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评价方法
③土地盐渍化敏感性评价方法
④石漠化敏感性评价方法
⑤酸雨敏感性评价方法
⑥冻融侵蚀敏感性评价方法
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方法
水土流失敏感性影响的分级
分级
一般地区
轻度敏感
中度敏感
高度敏感
极敏感
R值
<25
25-100
100-400
400-600
>600
土壤质地
石砾、沙
粗砂土、细砂土、黏土
面砂土、壤土、黏壤土、砂黏壤土
砂壤土、粉黏土、壤黏土
砂粉土、粉土
地形起伏度(m)
<50
50-100
100-300
300-500
>500
植被
水体、草本沼泽、稻田
阔叶林、针叶林、草甸、灌丛和萌生矮林、竹林
稀疏灌木草地、一年两熟粮作、一年水旱两熟、两年三熟、落叶果树园
荒漠、一年一熟旱作
无植被
评价结果表明,中国水土流失敏感性受降水量分布影响很大,极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西南山区、太行山部分、汉江源头山区、大青山、念青唐古拉山脉横断山脉河谷地区等。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以及燕山、努鲁尔虎山、大兴安岭东部,这些区域降水侵蚀力较大,很多区域土壤为沙壤土或壤黏土,且横断山脉、四川西部、云南西部、秦巴山地以及贵州、广西、湖南、江西等山区地形起伏较大,一旦植被破坏,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另外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局部降水较高,零星地区对水土流失高度敏感。中度敏感区主要集中于降水量400-800mm区域,呈带状南北分布,东北平原大部、四川盆地东部丘陵,阿尔泰山、天山、昆仑
生态敏感性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