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乌托邦式的中国形象.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乌托邦式的中国形象.doc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乌托邦式的中国形象
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乌托邦式的中国形象
一、物质化的中国
在探究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乌托邦式的中国形象之前,先简单回顾最早呈现在英》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绘东方形象的文学作品,其首次或几乎是首次尝试把世俗主题引入英语散文领域。作者曼德维尔在书中塑造的中国形象,广而深入的影响了欧洲人视野中的中国形象,被西方社会认为是了解中国的必读书籍和重要依据。曼德维尔把契丹形象塑造成一个在很多方面优于他们自身文明的乌托邦,并且在文中发挥了大量的想象。曼德维尔在游记中把契丹大汗描写成一个伟大的君主,他可以随心所欲的用纸钞当金钱挥霍、享乐,用金银来建造他的宫殿。特别是对大汗宫殿和大都城夸张的流光溢彩、金银满地的描述叫人眼花缭乱,令当时欧洲人无限向往。[1]正是这样一种神奇斑斓、人间天堂般的乌托邦世界强烈的吸引了欧洲人,满足了他们心理上对权势、财富、珍宝的贪恋与羡慕。
中世纪晚期的英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商业贸易、城市生活、君主国家各个方面。英国人将自己最初萌发的君权理想,寄予在关于大汗的天方夜谭式的描述中。社会秩序、民族情绪、商业冒险、世俗精神无不期待着强大的君权出现。而游记中被塑造的中国形象恰好符合了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两个最主要的主题,一个是财富,一个是君权。[2]物质化的中国形象挑逗起英国人的世俗精神,激起了他们对世俗精神、商业利润、城市生活、君主权力的渴望。并且,这一形象对基督教禁欲主义进行了否定性的暗示。在漫长的一千多年中,,在乌托邦化的中国形象上,寄托了人们希望冲破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压抑的希望。
二、思想化的中国
如果说物质化的中国形象诱发文艺复兴与资本主义早期的世俗欲望,那么从中世纪晚期开始,中国形象就一直担负着不断表达、启发这种世俗精神的角色,因此不断被美化着。美好的乌托邦式的中国形象频繁的出现在了十七、十八世纪的英国文学作品中。从16世纪起,随着通往东方的海上通的开辟,西方道的东方贸易大幅度增加,人员往来愈加频繁。面对日益增多的中国器物和中华文明传统思想的引入,到了17、18世纪,英伦岛上刮起了一阵吹遍欧洲大陆的中国风,在这一时期,中国光洁的瓷器、飘逸的丝绸、健体的茶叶、成为英国上上下下追逐的时尚。当商人们从中国贩运来丝绸瓷器、茶叶漆器,在欧洲生活中掀起一股中国风时,传教士们从中国带回来玄妙的孔夫子哲学,在欧洲的思想界掀起了另一种热情。人们在中国发现了哲人王,发现了哲人当政的制度,发现了理想化的伦理政治秩序。中国形象开始扮演成西方文化中的某种社会理想的角色:中国君主政体被视为最佳政体,道德观被视为最完备的道德规范,中国的哲学被视为最富理性的哲学。在这种氛围下,英国对中国无限的仰慕、倾心、迷恋、赞扬与推崇便通过文学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在他们对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期待中,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逐渐变得丰满、逼真、敏感、有力,甚至于所有的美好的特征都被投身到中国身上,中国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成为西方神往的理想王国。
一些英国学者认为汉语言是人类最初的语言。受《旧约》里通天塔的故事影响,在西方从中世纪开始就不断有人试图寻找一种普世语言,到17世纪形成一股热潮,人们认为普世语言会导致对真理的直

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乌托邦式的中国形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pppccc8
  • 文件大小52 KB
  • 时间2017-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