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名著选读》之
道家学派
第1页,共30页。
海尔的管理模式
日本的管理(团队意识,吃苦精神)
美国的管理(个性舒展,创新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精髓
老子------学习企业战略管理
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
天下的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再由德去滋养, 由物的特性给予形体,最后再由势去定其发展位置。 所以,天下的万物无不遵从道,无不重视德。道之所以会显得崇高,德之所以会显得这么重要, 则是因道跟德从不刻意主宰万物的运作,而是任由它们自然发展。 所以道生育万物,德滋养万物,万物逐渐生长、成熟,并且繁荣而覆盖大地。 生育万物而不占有万物,滋养万物而不居功劳, 繁衍万物而不侵扰万物。这是最上等之德行。
第21页,共30页。
【老子】无为而治
第22页,共30页。
通观五千言的《老子》,我们可以发现,《老子》的主张是清静无为,其政治管理主张是“无为而治”。
在《老子》这部书里,其政治法律思想的理论逻辑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反对人为法——抨击礼治和法治。这个理论逻辑的核心是“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是为了论证“无为而治”,反对人为法、抨击礼治和法治,是“无为而治”的必然结论。《老子》认为,“无为”是一种最好的治国之法。它写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无为”作为道家思想的核心,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如何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于认识道家学说和整个中国古代文化,都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第23页,共30页。
当天下都认为“美”是“美好”的时候,丑的认识就产生了;当天下都认为“善”是“良好”的时候,“不善”的认识就产生了;实在的真相应该是:
『有』跟『无』,是相互共生混同的。
『难』跟『易』,是相互辅助混同的。
『长』跟『短』,是相互衬托混同的。
『高』跟『低』,是相互依附混同的。
乐器的音乐和人的声音互相调和。
『前』跟『后』,是相互追随混同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译文):
第24页,共30页。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所以圣人用“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态度去行为处事,用“非形式条规的督教,而为潜移默化的引导”去教化大众。任由万物自然运作,而不刻意加以主导或推辞。生养万物,而不占有。化育万物,而不自傲。功成万物,而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永远有功劳。
(译文):
第25页,共30页。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永恒的大道始终无为,但是却取得了无所不为的成果。大道运行没有轨道误差和时间误差,具有永恒的客观规律性。正是这至诚不移的客观规律性,才孕育化生出天地万物,取得无所不为的成果。
第26页,共30页。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道法自然,人法大道。大道是可以认识的,认识大道才能更好地用以养生、治国。
就养生而言,“侯王”就是自我。自我因循大道,若能甘守“无为”之道性,无名之朴也就漫漫生长。随着朴的成长,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将自然健康繁殖,自行调节转化,身体也将自胖自瘦,自形自色。这是阴阳平衡,身与朴统一、和谐的缘故。在身体发展转化的过程中,倘若受到外来邪魔的侵袭,我将静以守朴,用朴来镇慑邪魔。邪魔得以镇慑,无名之朴也就无欲于伤害。能够静之以道,镇之以朴,不再产生违背大道的妄念,那么,心情就会安定,身体自然百邪不侵,从而健康长寿。
就治国而言,统治者若能因循大道,实行“无为之治”,即“无为”以修法,则法“无不为”以治国。随着国家法律的逐步完善,人民民主自由、正义的法治社会里,倘若有不法之徒危害社会,即可用神圣的法律来镇慑他们。社会上没有了不法之徒,神圣的法律也就失去了作用。这就是说,法不害人而人自害。如果人人能够消除不道观念于“不言之教”之中,天下也就安定太平了。
第27页,共30页。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水和气是再柔弱不过的了,但是,当它们驰骋天下,摧枯拉朽,涤荡污垢的时候,却充分显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威力。这一威力是“坚强”者永远无法阻挡的。
如果说“驰骋天下之至坚”显示了柔弱者的外在威力,而“无有入于无间”则显示了柔弱着的内在威力。
道家思想老子庄子..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