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美。悲剧是崇高特征,是通过社会上新旧力量的矛 盾冲突,显示力量与旧势力的抗争。他经常表现为在一定的时期内,还具有强大的实际 力量的旧势力对新生力量暂时的压倒,表现为带有一定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失败和挫折, 表现为显示出实践主体 的合理要求和必然胜利的曙光。这样的悲剧作为一种崇高悲壮的美,必定使人在悲伤中 深思警醒,在愤怒中激励斗志,在惊叹中鼓舞信念,在感奋中增添追求真理的勇气,悲 惨的结局却能产生震撼激荡的特殊美感。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 西撕破给人看”。这里所说的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是指那些合乎历史必然性的人类进步要 求和美好品质。这里所说的“毁灭”是指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遭受到的 挫折、失败和牺牲。在毁灭中表现正面人物巨大的精神力量。老舍曾说:“悲剧是描写在 生死关头的矛盾和冲突,它关心人的命运。它郑重严肃,要求自己具有惊心动魄的感动 力量”。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正是“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 实现”,就是正义的实践暂时被否定而终将被肯定,体现出矛盾斗争的复杂性、历史进步 的艰巨性和最后胜利的必然性。因此,悲剧对象的本质是正面的、积极的,具有一种崇 高的美。时代在进步,历史在发展,新生力量新生事物总会在斗争、失败、再斗争中取 得最后胜利。悲剧的美学意义就在于通过悲伤痛苦唤起同情与怜悯之情,启人深思,激 励斗志,奋发向上,增强信念,勇敢地为争取胜利而斗争。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悲剧的矛盾虽然仍然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 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但是与旧社会有很大的不同。在旧社会剥削阶级占了统治地位, 特别是在他们日趋没落的时候,他们的阶级本性就是压制新生力量,与历史的必然要求 相对立。这时的悲剧就不是暂时的局部的,而是普遍的必然的。这个矛盾,只有推翻了 统治阶级之后才能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消灭了剥削阶级,有了共产党领导,人民 当家作主,从总的情况看历史的发展与必然要求是一致的。悲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也 是暂时的,局部的。悲剧的矛盾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也是可以解决的。
悲剧在毁灭的形式中肯定有价值的东西,同时也是对丑恶事物的揭露。这种揭露和喜剧 中对丑恶事物的揭露有不同的特点。喜剧中是撕掉“美”的外衣揭露丑的本质,引起人们的 笑声;悲剧则是通过美好事物的毁灭去揭露丑恶。在悲剧中丑恶的事物是作为美好事物 的敌对力量。
这悲中含有一份惊喜,一份震撼,一份壮烈,一份升华。我们在欣赏悲时,也和这生命、 创造以至这拼搏精神一起,进到崇高壮美的境界。伤感是对价值、力量、性格、生命诸 有被否定被毁灭的痛楚、困惑、惋惜和不平,是对在对抗中所表现的生机勃勃、英勇顽 强的性格的景仰和敬畏。在悲恐哀号中,一种誓不低头的精神、前仆后继的精神、追根
溯源的精神、慷慨激昂和庄严雄伟的精神便油然而生,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向上、向前、 向完美。
悲剧
亚里斯多德
“借激起怜悯和恐惧来达到这些情绪的净化。(《诗学•第六章》)
广义的“怜悯”是“同情”的一部分,但专指主体具有和受难者同样痛苦的感觉、情绪 和感情。怜悯一个对象,往往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如我们一般对这个对象抱有某种好 感棗我们很少怜悯自己厌恶的人;另外,当我们对某个对象产生怜悯之情时,往往自觉 有某种心理
美学原理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