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
食指
扎兰屯职业学院康国文制作
食指(朦胧诗代表人物)
食指,本名郭路生(1948—)
山东鱼台人。朦胧诗代表人物,被当
代诗坛誉为“朦胧诗鼻祖”。高中毕业。
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
食指之所以取名为“食指”。一是因为:“郭路生的母亲名叫石维元故有“石之子”之意。二:在中国,作为诗人,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都存在无形的压力。但别人在背后的指指点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三:食指先生少时尊师,“师”与“食”谐音。
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舒婷、北岛、顾城、江河、食指、芒克等先驱者为代表。朦胧诗,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向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掩饰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诗意隐约含蓄、富含寓意,主题多解多义等一些特征。
思想内容
,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
。它之所以给人“新”的感觉,是因为出现了具有现代青年特点的“自我”。在艺术上,朦胧诗开始注意到汉语的诗意特质,讲究精练、暗示、含蓄,讲究意象的经营。即使是理性的思考,观念的传达,也能借意象的运作而完成。
。首先,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审视,对人道的强烈的渴望,提供了对人的价值的新理解,促进了民族的历史性觉醒;其次,对历史本质的新探索,使其创作超越了具体的事件而进入了对抽象内涵和事件本质的剖析。
:朦胧诗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反传统的全新剖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反传统性表现得尤为深刻。他们对自然固有的属性和传统的约定俗成的内涵表示了疑义。
艺术特征:朦胧诗的特点,可概括为: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拆除开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赋以静止的生命与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这种“移情说”应用到文艺创作便产生了象征手法。象征附丽并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宣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他各种内在的韵律美。尤其重视把外部的韵律和内部的韵律结合起来,从而使诗歌的韵律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人物经历
1948年,出生于山东朝城,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所以起名路生。
1955年,七岁的郭路生入学,三年级时写下第一首诗。
1964年,初中升高中失利未被录取。
1965年,开始创作《海洋三部曲》。
1967年,红卫兵运动落幕,去农大附中途经农田时写出《鱼儿三部曲》第一部。
1968年,写出代表作《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
1969年,与21名北京知青落户杏花村插队。
1971年,在济宁入伍,历任舟山警备区战士,北京光电研究所研究人员。写出《新兵》《架设兵之歌》《澜沧江,湄公河》等反映部队生活的诗歌。
1973年,2月退伍,抑郁寡欢,北医三院确诊其为精神分裂。
1975年,病愈,与李雅兰(李立三之女)结婚,七年后离异。
1976年,“文革”结束,创作《写在朋友结婚的时候》,又名《有这样的婚礼》,陈凯歌报考电影学院时以此诗为面试时的朗诵作品。
1978年,1978年首次使用笔名食指。创作著名诗歌《疯狗》。
1979年,写出《相信未来》姊妹篇《热爱生命》。早期作品在刊物发表。
1990年,进入北京第三福利院。
1992年,获荷兰诗歌节和英国一所大学邀请,因身体原因未成行。
1993年,加入北京市作家协会,五月出版《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
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华人文化世界》以《一代诗魂郭路生》为题发表了林莽、何京颉、李恒久等五人的文章。
2002年,54岁的郭路生满含泪水,告别了居住20余年的福利院,回家了。
成就荣誉
1998年,获文友文学奖。
1999年,《食指近作12首》获北京市新中国成立50周年诗歌类作品最高奖。
199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食指的诗》诗集,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
2000年,
食指:相信未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