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是一种课堂教学艺术
中国的山水画往往留有大量的空白,虽是空白,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给人更丰富的感受。于是我想,何不把它移植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留一点思考的空间、留一点探索的机会、留一点创新的空间,使“留白”,是一种课堂教学艺术
中国的山水画往往留有大量的空白,虽是空白,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给人更丰富的感受。于是我想,何不把它移植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留一点思考的空间、留一点探索的机会、留一点创新的空间,使学生在自由想象、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身体体验和心理感受呢?
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运用这种“留白”艺术,文摘中谈到:在思考的空间上留出空白,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现。
思维是一种过程,这是在教学过程中感受越来越深的一句话。刚开始,在课堂上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后,就迫不及待地要学生回答,结果却发现学生很难马上出现令人满意的答案,即使有个别优秀的学生能够快速回答,其他大多数学生的思维仍是没有展开,相应地也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导入,“留白”
教学首先应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课始的导入往往新奇巧妙,有引人的故事导入,有精致的课件导入等,期待着把我们的学生很快地带入到学习中,实际也证实了这一做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然而,课题一出来,往往就迫不及待地进入到预设的教学程序中,根本没有考虑此时学生的思维状态。这种不
“思”只“答”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所以,在课的开始,留一点时间给学生,对于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你已经有了哪些了解?你还想知道什么?这样做,既可以稳住学生可能出现的浮躁情绪,也有利于教师正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正确定位教学重点难点,实施教学过程。
二、课堂提问,“留白”
在教学中常常一个问题才“抛”下去就急着请学生举手发言了,可结果,学生要么答非所问或者回答不到点子上,要么就是语句罗嗦,颠三倒四,究其原因,不是学生不够专心,而是他们缺少思考时间。因此,经过两年的摸索,我逐渐总结了一点经验。每次提问后都应有意识地留一些时间给学生――特别是让基础薄弱的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学而不思则罔啊!
为此,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有足够留白的决心,因为此时的“冷场”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一个个正确的答案。
三、教授知识,“留白”
在课堂上,教师把某些知识点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这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这种空白的设计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在教学“等高线知识应用学习”时,在一次战役中,测量敌军碉堡和我军阵地的距离。在没有任何测量工具的情况下,一名战士想出一个办法:面向碉堡站好,调整帽子,使视线通过帽沿正好落在碉堡底部,然后转身,保持刚才的姿态,这是视线刚好落在自己所在岸的某一点上。接着他用步测的方法量出了这个距离,这个距离就是他与碉堡间的距离。学生觉得不可思议,急于要知道计算的依据,可我偏偏把这个“依据”留白,不急于阐述,于是学生抓耳挠腮,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在积极
“留白”-是一种课堂教学艺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