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英咀华榴齿含香——浅谈古典诗词的语言美
我国古代的诗词,在对物象的描写上, 已经达到了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境地,往往通过一两个词,就可以创造出非同寻常的物象。如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本来月亮升高,喜鹊在夜间偶尔飞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但作者却以“别”和“惊”两个词,将两种毫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而且注入了无穷的情趣:明月似不忍离开枝头,树枝也依依不舍,。正当它们难舍难分之际,不小心却惊动了栖息于枝头的喜鹊。本来极平常的自然现象,在作者的笔下,却有着非自然的情趣。本来毫不相干的物象,作者却能有机的将其融为一体。
古代的诗词都有许多美妙的地
方,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吧!
诗之美
一虚与实的协调
二诗词理趣美
三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四古诗的语言美
五音乐的诗
一虚与实的协调
虚实相生,虚实相应——虚与实的协调
虚与实的协调
虚与实的协调 诗词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实相生,虚实相应,虚景与实景融合,互相映衬,渲染出一种浓浓的某种情感,或者是烘托出某种气氛。
如《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前两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后两句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把现在时空和未来时空作了沟通,把现实和想象统—起来,虚实相生,构成了完美的意境。
二诗词理趣美
若夫理趣,则理寓物中,物包理内,物秉理成,理因物显——诗词理趣美
诗词理趣美
古诗词长廊里,不仅有以意境感人的作品,还有以理趣见长的诗作。“理趣”一词源自佛典,正式被用于诗歌评论则在宋代。何谓理趣?钱钟书在《谈艺录》中作了深入探讨,指出:“若夫理趣,则理寓物中,物包理内,物秉理成,理因物显。”在钱钟书看来,“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当为花中蜜),体匿性存,无恨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说,所谓冥合圆显者也。”可见,诗词的理趣就是通过诗词的形象来表现哲理的艺术趣味。其最高境界是将理溶解于诗词的形象之中,使人浑然不觉,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蕴含其中的智慧美、理性美、思想美。
三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色彩美
古诗之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