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第二章政党与多党合作制度
第一节中国政党制度概况
第二节政党与政府、市场、军队的关系
第三节多党合作制度
第四节政治协商制度
第二章政党与多党合作制度
第一节中国政党制度概况
一、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概况
(一)政党制度的产生及其演变
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和政党制度产生于西方。
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在反对专制王权的斗争中,成立了辉格党(19世纪中叶演变为英国自由党)。
而保皇势力则成立了托利党(19世纪中叶演变为英台进行政治交量。
由此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及政党制度。
自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制度产生以来,其发育越来越完善。从世界范围看,大致有三种政党制度:
一是多党制(西方国家);
二是一党制(前苏联和东欧国家);
三是多党合作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党几乎成为各国普遍的政治现象。
到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各国政党总数已约有4000个。政党的名称未必都带“党”字,也有称同盟、联盟、阵线、运动、组织、社、会等。
反之,称“党”的未必都是政党。如黑手党、美国三K党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政党。
政党是特殊的历史现象;
政党是由阶级、阶层、集团中一部分人所组成;
政党是有组织、有纪律的组织;
政党有自己的政治纲领;
政党与政权密不可分。
政党的特征
政党的基本特征或要素:
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制度,在清末民初进入中国,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大体上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多党制阶段。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后,曾一度照搬西方的政党制度。
民国初年出现了多元的政党体制,相继成立了300多个政党,但大都如流星,很快消失,其后形成了“四党、三派、两大阵营”的政党格局。
“四党”是指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黎元洪为首的共和党、章太炎牵头的统一党、梁启超一度为领袖的民主党这四个有较大影响的政党。
“三派”指民国初年众多的政党实则分为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3个派系:
资产阶级革命派
立宪派
保皇派(帝制派)
第三章政党与多党合作制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