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试论约翰·伯格《我们在此相遇》中的记忆哲学.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
试论约翰·伯格《我们在此相遇》中的记忆哲学
约翰?伯格是当代英国著名的艺术评论家和作家,他的艺术评论作品《观看之道》被奉为艺术评论中的经典,他的小说《G.》则荣获过英国小说最高荣誉奖“布克奖”。《我们在此相遇》是约翰?伯格晚年时情感,而是去捕获大事。
5
   二 “记忆哲学”与文学
   一个作家,当他回忆自己的一生,他会回忆到什么呢?正是基于这样的惊奇   ,很多读者才会去阅读作家的回忆录。可是,又有多少人会质疑作家所言都是真实的呢?作家,为何要去写回忆录呢?由于,要缅怀过去,或是像卢梭那样“忏悔”。具体到伯格,他又为何要写回忆呢?明显,不是为了满足读者的惊奇   。伯格想要做的是实践他的“记忆术”。
   《我们在此相遇》是一部关于记忆的书,死亡的记忆,城市的记忆,生活的记忆,水果的记忆,各种各样的记忆。世界于每个人不过是一种记忆。记忆是此书确定的主角,它无处不在,无所不是。此书的第一章中,作者为我们叙述了一个具有魔幻颜色的故事。在里斯本的大街上,作者偶遇自己去世的母亲。母亲告知他,死人都很宠爱里斯本。里斯本,一个死者的城市。对于这样的评价,生活在里斯本的人明显不会感到兴奋。伯格为何要这样说呢?他在里斯本看到了什么呢?或者说他记忆中的里斯本是怎样的呢?    “一个铺满瓷砖的城市,每一块瓷砖都像在隐藏一个隐秘,不管它们隐藏的是什么,它们都将永久地将它隐藏下去,在它们的掩护下,它将永久地被公开。”唯有死者不会泄密,可是活人往往最想要得知死者的隐秘。伯格明显也是如此,在他的内心,始终有一种猛烈的冲动,那就是获悉母亲的隐秘。在他的另一部作品《隐秘》中,伯格叙述了他和母亲的紧急关系,他总觉得母亲有事瞒着她。依据弗洛伊德的说法,伯格明显有的恋母情结,他想要占有母亲,但是直到死去,他都不知道母亲的隐秘。因此在此书中,他支配了自己和母亲的相遇。在这次相遇中,母亲向他袒露了自己隐秘,或者说他向母亲袒露了他的记忆,关于母亲隐秘的记忆。
5
   其次篇,地点日内瓦、博尔赫斯、伯格的女儿。博尔赫斯,当代最杰出的作家,被誉为作家之中的作家,迷宫一样的作家。博尔赫斯在日内瓦度过了他的青年时代,然后开头了漂泊的一生。与其说是日内瓦让伯格想到了博尔赫斯,不如说是博尔赫斯让他想到了日内瓦。在伯格的记忆力,日内瓦也如同一座迷宫。书中他这样写道:“日内瓦人时常对于他们的城市感觉厌倦,一种满怀深情的厌倦――并不是想要摆脱她,去查找更好的地方,反而,他们会以纵横不绝的旅行来消退掉这些厌倦,然后回到晚餐桌上津津乐道一番……”。作为读者,切不要以为,这是每一个日内瓦人的想法。那只是伯格记忆中的日内瓦人,或者说他记忆中的博尔赫斯。
   第四篇,名为“死者记忆的水果”。在这篇中,伯格探讨了“回忆”的本质。此篇不禁令人联想到但丁的《神曲》,只是将全部的场景都设置在活人的世界之中。与死者探讨应当说是特殊难得的机会,然而探讨的话题却是关于水果的记忆。水果,对于我们活人来说,真是再简洁不过的东西。然而,对于死者来说,水果可能是生命中曾有过的最为奇妙的事物。回忆是什么呢?一种情感。当我们用死者之眼来看时,全部我们觉得平常的东西,将变得完全不同,这正是伯格要告知我们的。
7
   三 “记忆哲学”与写作
   或许我们可以将伯格的写作称之为“记忆写作”。令人感到怀疑的是伯格为何要这样写作呢?这种“记忆写作”的意义毕竟是什么呢?它似乎不具有真实性。每一个故事都是真假难辨的,甚至是完全虚假的。或许有人会说,伯格是在戏弄读者。果真如此吗?假如我们将这部作品视为严格意义上的回忆录,或许它是毫无价值的。但假如我们将它视为一种哲学试验,或者写作试验,那它所具有的意义是非凡的。因此,问题不在于,它是什么。而在于,我们如何去看。
   尽管,记忆是看的结果,但同时它为看供应了一种新的方式。伯格的“记忆哲学”,不仅仅是关于记忆是什么的,同时也是关于如何看的。对于记忆,多数人似乎并不重视,似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一旦记忆消逝的话,会怎样呢?那可能意味着,你整个人都消逝了。是的,记忆是人存在的证明。一个没有记忆的人,意味着他从来没有存在过。
   记忆是超越时间的。现代人和古代人,藉由历史记忆联系在一起。我们是中国人而不是英国人,或是美国人,或是其他任何一个忆准备了我们是什么人。记忆准备了我们看的方式。我们看问题的方式,是我们的记忆所准备的。在相同的问题上,我们无法和英国人,美国人,或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人达成共识,由于我们看的方式截然不同,不同的看法产生不同的记忆,不同的记忆又会强化看的方式。因此,在面对某个问题时,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去看。

试论约翰·伯格《我们在此相遇》中的记忆哲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lphago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22-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