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家特色疗法
小儿香佩疗法
小儿香佩疗法是将某些芳香性药物研成细末,装入布袋,佩戴于小儿胸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源远流长。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有“用雄黄、矾石、鬼箭羽、羚羊角等研细末,用三角绛囊盛一两带胸前……”治疗和预防瘟疫的记载,民间至今也仍有端午节小儿身佩香袋以辟瘟解毒的习俗。近年来,研究发现佩戴芳香性药物不仅能辟疾祛邪,还有醒脾开胃之功效,用以治疗小儿厌食症等,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
[基本内容]
一、操作方法
将具有防邪辟疫或醒脾开胃作用的芳香性药物合理配伍,研成细末,装入瓶内,盖紧瓶口备用。取新棉布一小块,×,内衬以少许新棉或药棉,再取上述药末适量纳入其中,封好袋口,即成香袋,令小儿昼夜佩于胸前。若为美观和迎合儿童新奇心理,也可用锦缎和彩线将小袋做成动物脸谱或荷包等,使儿童更乐意佩戴。
二、治疗机理
芳香性药物极易挥发,研成细末后,其细小分子和离子随着呼吸运动而进入鼻腔,通过鼻粘膜的吸收进入毛细血管,随血循环遍及全身,使机体抗病和防御能力增强,消化功能改善,从而达到防治外感,增进食欲之目的。
[临床应用]
一、防治感冒:取雄黄、朱砂各6克,菖蒲、大青叶各15克,白芷9克,薄荷3克,研成细末。取15克装入布袋内,令小儿佩之。
二、防治咳喘:取雄黄、苍术各6克,细辛、干姜各3克,白芷9克,菖蒲15克,研成细末。取15克于小袋内,令小儿佩之。
三、小儿厌食症:取胡黄连、苍术各6克,香橼、毕澄茄各9克,菖蒲15克,研成细末。取15克于小袋内,令小儿佩之。
四、防治中暑:取藿香、佩兰、川芎、白芷各9克,雄黄、冰片、硼砂各6克,牛黄3克,研成细末。取15克装入小袋内,令小儿佩之。
[注意事项]
,无所禁忌。在小儿沐浴或洗脸时应把香袋取下,以免受潮降低疗效。
,香袋要10天调换一次。也可把原香袋内的药末取出,再装上新的药末来提高疗效。
,如发现小儿在佩戴后喘息加重,则可能是因为小儿对某些药物过敏,一般只需除去香袋,即可缓解。
[按语]
“小儿脏腑未充,药物不能多受”,而本疗法只用少量药末,毋需医者作特殊处理即可达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目的,所以特别适宜在儿童群体中普及推广。
香佩疗法
香佩疗法是将芳香性药物装入小布袋或荷包内,佩戴在身上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有悠久的历史,春秋战载,《山海经·西山经》载:“熏草……佩之可以已疠。”从《荀子》和《楚辞》的记载考察,本疗法在其时已成为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不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而且所用的兰花、熏草等也是当时流行的饰品和芳香剂。汉代《中藏经》已有较多的治疗经验总结,如用绛囊盛安息香末防治传尸、肺痿、时气、瘴疟等。至明清时期,本疗法更有发展,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载有用麝香做成香佩,以治疗恶梦纷纭之症。据吴尚先的《理瀹骈文》记载,一些药堂已制作专门香佩出售,供人防治疾病。现本疗法仍广泛流行。如江南地区在端午时节,习惯将芳香性药物碾成细末,装在精制的布袋内,佩戴在儿童胸前,或挂在床边、童车上,以避秽防病。
[基本内容]
一、药物的选择
根据病情或当地流行的时行病,选择不同的药物。香佩用药多为芳香开窍,祛秽避邪和清热解毒的中草药。
二、操作方法
将所选的药物,研成细末,或制成散剂,或全草揉团装入布袋或绢袋内,也可以装入有细孔的塑料球或塑料盒内。佩带在颈项、胸前、腰间或其他需要治疗的部位。
三、治疗机理
本疗法以芳香开窍、避秽解毒的药物为主,使药物的挥发成份通过肌肤毛窍、口鼻等被吸收或其挥发成份在空气中直接杀灭、抑制细菌与病毒。据药理研究,某些中药的芳香、解毒的挥发成份具有祛病定惊、开窍醒脑、扩张血管、消炎杀菌等作用。
[临床应用]
本疗法多用于防治疫疠(一般指病毒或细菌所致的流行性疾病、传染病)、四时感冒等疾病。用于治疗头痛、眩晕、高血压、小儿疳积、口疮、鼻炎等病症。
一、疫疠
,苍术、檀香、山奈、雄黄、朱砂、甘松、川椒、贯众、降香、龙骨各30克,菖蒲、白芷各22克,桂皮17克,细辛、丁香、吴茱萸、沉香各15克,共同研为细末,用绢袋分装数袋,经常佩戴。
、艾叶、茵陈、白芷各等分,研末装袋,佩带在胸前。
二、
民间独特疗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