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
史传类文言文章,是高考文言阅读板块命题取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这一板块囊括了《考试大纲》中有关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所有考点,具体而言:
包括重要实词、虚词的考查,
也包括文言特殊句式的识别及相关文言语句的。“因”字前,讲的是“峡路转运使薛颜巡部至万州”,撤消那些“守之不治者”,并认为“替代那些不称职的官吏没有那些能力特别突出的官员是做不到的”。“因”字后讲的是,薛颜上奏朝廷从建宁县派遣欧阳颍前往担任。据此,我们可以确认“因”字前后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此或因而”。后一个“因”字,源于教材,是教材中需要重点掌握的一个句子,可译为“趁机”。
B项:两个“以”字,前一个,根据例句内部的关系就可以做出判断。“以”字统领的是“母夫人老”,下一句是“不果行(没有到任)”,由此可见,它们两者之间应为“因果关系”,“以”字,可译为“因为”。后者源于教材,介词,可译为“用或凭借”。
C项,两个“其”字,前者可通过句子内部的结构及其搭配予以把握。“其”字对应的句子为“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其”前为动词“启”,根据这一点就可以断定“其”不是语气词,而是代词,因为动词后面,一般要带宾语。因此,“其”可以译为“他们的”。后者源于教材,代词,指六国,可译为“他们的”。因此,两者用法相同。答案为C。
D项,两个“与”字,一个为介词“与”,一个为连词“与”,其区别是看单边,还是双边。介词对应的单边,连词对应的双边。也就是说,连词“与”连接两个相同的成分,例如D项中的后一个“与”字,它连接的是“志”和“力”,两者均为名词,均作“有”的宾语,因此,“与”为连词。而前一个“与”,它连接的是代词“之”,属明显的“单边”行为,表示同“游”的对象,因此,它为介词。正是因为这样,
所以两个“与”在意义上虽然都可译为“和”“同”“跟”,但实际上两者的用法是不相同的。
虚词在用法上呈现出复杂性,因此,在解答虚词题时,应多从语法与内容上进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是因为他
认为万州难治理,需任用非常善于治理的人的缘故。
,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入狱之时,
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
,将其抓获,严加
审问,二子供认不讳,后又起获了赃物,百姓叹服。
,有才干,经丁晋公推荐拜著
作佐郎,其后多次任知州之职,景祐元年在家去世。
分析概括原文的内容,首先应读懂原文的相关内容,但也要学会从查看有无“无中生有”“故意夸大”“张冠李戴”“望文生义”等角度进行反干扰排查,从而快速揪出概括不正确的选项。
B项错就错在“民风不正”定义与判断,仔细阅读原文,我们就会发现原文实际上是并无此意的。
。
(1)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译文:
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那个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到苦恼。
翻译本句着重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要抓住关键实词,并予以准确翻译;
(2)明晓词类活用,并予以灵活翻译。本句构成翻译障碍的实词有“购”“获”。涉及词类活用的有“苦”。除此之外,还应积累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例如“有司”。
。
(2)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
译文:
然而官吏和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
翻译本句除抓住关键实词外,更多的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省略的有关内容予以补全,从而尽可能地保证翻译后语句的通顺与完整。例如“胜”字,意思应是“经受”,但“经受”什么呢?本句中并没有相关词语予以后续说明,因此,在翻译中应根据上下文的有关内容,进行修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译文:
他治理最难治理的地方(都能)像这样,那些容易的(就)可想而知了。
翻译本句除要注意重要实词的准确外,还要注意语言的对应性。例如“犹难者”与“其易”,两者之间就构成了照应关系,两者中“犹难者”表述相对较为清楚,意思是“最难治理的地方”,那么,与之对应的“其易”就可顺理成章地翻译为“那些容易治理的地方”。抓住了这一特点,也就等于抓住了本句翻译的难点与得分点。
“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请根据文章,说明“惟公不及”的原因。
(1)欧阳颍品行端正,持身谨严。
(2)丁晋公居高位时,欧阳颍有意同他保持距离。
(3)欧阳颍靠自己的能力和政绩升迁,不是靠晋公提拔。
史传类阅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