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再出发
汤其鸣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流程一般是“遇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学用乘法表示—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面对这样的知识主框架,我要怎么在备课中有所突破?下面结合《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的备课过程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与生的认知特点出发。
我们看到不同版本教材教学情境图虽不同,但设计意图一致: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中挖掘学习新知的动力。这就说明本课学习情境的创设应立足于这一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贴近他们熟悉的现实生活,为低年级的学生架设生活与乘法学习的桥梁,进而认识乘法。
教学片段1: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许多漂亮的动物图片卡,它跟咱们平时常见的扑克牌有些相似。在每一张图片卡上都有一个数字,下面对应着相同只数的小动物。比如这张图片卡上的数字是3,下面就会有3只可爱的小动物。
师:现在咱们来玩一个游戏,请一位同学上来任意抽出几张卡片。
学生积极参与,都想上台抽卡片。一位学生抽完,教师故意不让学生看卡片上的小动物,提问:你好奇吗?
师:好奇什么?
生:我想知道他抽到了多少只小动物?
师:你真是一个有好奇心还善于提问题的孩子。
解决学生提出的“抽到了多少只小动物”的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发现“加数都相同”的情形,引入乘法的学习。
为什么要领会教材的设计意图,创设与教材不一样的情境?(1)“抽卡片”的游戏同样立足于低年级的学生认知特点,且活动氛围热烈。(2)“卡片上的动物有多少只?”这个问题由学生提出,用学生的好奇心推动学习的需求。(3)卡片图案不断变换,将整节课的情境归于一条主线上。
。
在执教本节课前我做了个学前调查:
调查结果:问题1,85%的学生会读;问题2,9%的学生知道;问题3,6%的学生会用加和乘两种方法。根据结果,我进行了学情分析,显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乘法,但大多不知道它的意义何在。这样的学情比事先对乘法一无所知更糟糕,部分学生知道用乘法更简便,却使用了错误的表示方法。可见,在本课备课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认知冲突和思维碰撞的情境,让不同学略有差异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所收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
教师认为最好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学生掌握了的方法才是最好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不是拍板者。低年级的学生学习时,应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在逐步地分析、调整中帮助其完成正确的认识。
课堂片段2:
师:同学们,你们都很棒,分别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了这些兔子的只数。
方法一:3+3+3+3+3+3+3+3+3+3+3+3+3+3+3+3+3+
3+3+3。
方法二:20个3相加。
方法三:20×3。
师:如果一定要比较,你最喜欢哪一种?
生1:我喜欢方法二。
生2:我喜欢方法三。
当意见不统一时,教师应尊重学生主体的理解,不急于在方法二和方法三中择优,换个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认同他们的想法的。
师:看来老师和同学们一样,都不喜欢第一种方法,这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立马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在下一个环节的择优
备课,再出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