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再出发
汤其鸣《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流程一般是“遇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学用乘法表示—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面对这样的知识主框架,我要怎么在备课中有所突破?下面结合《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的备课过程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与实践。
一备课,再出发
汤其鸣《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流程一般是“遇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学用乘法表示—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面对这样的知识主框架,我要怎么在备课中有所突破?下面结合《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的备课过程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与实践。
一、备理念目标,引领教学新思路
。
我的思考:首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以下简称《课标》)倡导“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起点,利用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驱动学生学习乘法的需求。其次,“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这一过程,认识乘法的产生有其必要性。最后,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并解释与应用于生活中的乘法问题。
。
我曾经问过一位名师:“您觉得备好一节课的关键在哪里?”名师说:“抓住教学目标不放,一切教学活动为了实现目标而设
计”。但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存在误区:备好一节课的关键在于课堂的某些环节设计与众不同就好,教学目标的制定参考别人同课的教学设计即可。而事实上教学活动的展开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服务的,教学目标其实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比较一下我前后制定的两个教学目标。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
,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
第二个目标的制定体现了教师已经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同时给自己的教学过程定下了“让学生经历乘法是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的简便形式的创造过程”的教学目标。这时教师就要为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去创设情境,重视学生经历乘法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教学方式转变为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学习方式也由接受性学习为主转变为以研究性学习为主。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为了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方向,而教学过程反过来应该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
二、备学生学情,沟通教与学的联系
学生作为学,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状况,才能沟通教与学的联系,明白教师要教什么,学生需要学什么。
。
我们看到不同版本教材教学情境图虽不同,但设计意图一致: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中挖掘学习新知的动力。这就说明本课学习情境的创设应立足于这一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贴近他们熟悉的现实生活,为低年级的学生架设生活与乘法学习的桥梁,进而认识乘法。
教学片段1: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许多漂亮的动物图片卡,它跟咱们平时常见的扑克牌有些相似。在每一张图片卡上都有一个数字,下面对应着相同只数的小动物。比如这张图片卡上的数字是3,下面就会有3只可爱的小动物。
师:现在咱们来玩一个游戏,请一位同学上来任意抽出几张卡片。
学生积极参与,都想上台抽卡片。一位学生抽完,教师故意不让学生看卡片上的小
备课,再出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