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拔罐疗法总结.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拔罐疗法

拔罐的概念
是一种以罐为工具,借助燃火、抽气等方法,排除灌内空气,形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病变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二、罐的种类
玻璃罐、竹罐、陶罐、金属罐、抽气罐等在皮肤上,即可吸住。
贮药罐:步骤:①抽气罐内放入一定量的药液(不超过罐子容量的2/3)。
②抽去空气,使之吸附在皮肤上。
适用症: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等病症。
常用处方:羌活、独活、麻黄、桂枝、细辛、防风、艾叶、川椒、生乌头、曼陀罗花、乳香、没药等。
针罐:步骤:1、穴位施针得气。
2、针刺处为中心,拔上罐。
适用症:风湿病。
注意:1、操作时,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
2、避免将针碰压入深处,造成损伤。所以胸背部穴位慎用。
3、拔罐后针孔有出血,用干棉球擦去。如果局部淤血严重,下次不宜在原位拔。
刺血(刺络)拔罐(后面祥讲)。
五:拔罐适应症
治疗:风湿痹痛、肩背腰痛、感冒、发热、咳嗽、哮喘、胃痛、腹痛、腹泻、痛经、闭经、中风偏瘫、肥胖症。
美容: 荨麻疹、皮炎、黄褐斑、丹毒、白癜风、痤疮
六:拔罐注意事项
根据个体、部位、病情不同选择大小合适的罐。
皮肤薄弱、松弛、凹凸不平和毛发多的部位不易拔罐。
操作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烫伤皮肤和点燃衣物。
皮肤过敏、水肿、溃疡部位、高热、抽搐的病人不宜拔罐。
起罐手法轻缓,一手拿罐,一手按罐缘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子自然脱落,不可硬拉或旋动。
留罐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皮肤会起水泡。小的水泡不需处理,需防止擦破引起感染;大的水疱可以用针刺破,涂以龙胆紫药水,覆盖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拔罐后针孔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擦去。一般局部呈现红晕或淤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如局部淤血严重者,下次不宜在原位再拔。
拔罐后,2-4个小时以内不要洗澡,对着空调或者风扇的封口吹,禁冷饮,凉性水果。
过饥或过饱不能操作,饭后半个小时才能操作。
七、拔罐后皮肤变化的临床意义
1、拔罐疗法,是利用罐具通过排气产生负压吸附于体表,皮肤对这种刺激产生各种各样的反应,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罐斑”。常见的皮肤变化有潮红、紫红、或紫黑的瘀斑,小点状紫红色的疹子,同时还伴有不同程度的热痛感。皮肤的这些变化属于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可以持续一至数天。
2、拔罐后皮肤出现水疱、水肿或水气(在罐内壁上挂满水珠,或起罐后有水流出),中医认为表示患者体内湿盛,或感受潮湿而致病。
3、拔罐后其水疱色呈血红或黑红,多表示久病湿夹淤血的病理反应。
4、拔罐后,皮肤表面出现深红、紫黑的罐斑或丹痧,触之微痛者,兼见身体发热者,表示患有热毒证
5、拔罐后,只出现紫红或紫黑色罐斑,无丹痧和发热的现象,多提示有淤血证
6、拔罐后,皮肤表面无皮色变化,触之不温,多患有虚寒证
7、拔罐后,皮肤表面出现微痒或出现皮纹,多表示有风证。
八、拔罐疗法必选腧穴
1、全身肌病
必选腧穴:大椎
2、下半身疾

拔罐疗法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 文件大小34 KB
  • 时间2022-08-0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