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故事
老猫
有人说看一个城市的面貌,就看出租车。如果这话成立的话,北京的脸面真是太糟糕了。一出机场,打车的距离没在50公里开外,那司机的脸色可不好了。也难怪,在机场趴个活怎么也得三四个小时,等三四个小时,你就去
出租车故事
老猫
有人说看一个城市的面貌,就看出租车。如果这话成立的话,北京的脸面真是太糟糕了。一出机场,打车的距离没在50公里开外,那司机的脸色可不好了。也难怪,在机场趴个活怎么也得三四个小时,等三四个小时,你就去个三元桥,十多公里,这不倒霉催的吗?偏偏大部分大企业都在东边,而且望京、天通苑这样的超大居住区也都不超出这个距离,因此,出租车司机们倒霉的概率就不低。可见一到北京,能看见什么样的脸。
北京最早有出租车那会儿,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时出租车司机可是高收入阶层,散活不拉,都在涉外酒店服务。据说出租车司机一个月能挣三千,那可是80年代的三千块啊。那时候出租车都是好车,比如红旗、尼桑等。后来出租车普及了,就是小面,高级一点的是夏利,再高级一点的是富康。刚开始出租车司机也挑活,这儿不拉那儿不去的,后来狠狠整治了几次后,白领彻底转化为蓝领,结果挑车的是乘客了。比如一般情况下见着富康或者夏利,打车的手就放下了,为什么?贵啊。可要到了盛夏,多数人又只选择贵的,因为有空调。
那时候乘客比较苦恼的,是遠看分不太清楚是富康还是夏利,都是两厢车又都是红色,打还是不打呢?到了晚上,就更难分辨了。有次我在天坛打了辆车,心想富康也坐,结果上车后觉得不对劲,怎么起步价那么贵啊?再仔细一看,竟然是——红旗。师傅问我去哪儿,本来想去三元桥的,立刻改口说去崇文门了。
黄面的消失后,北京逐渐开始统一出租车车型,几经周折,基本是现代了。车身漆黄,上半部有变化,按春夏秋冬四季,分成绿蓝棕白四色。当然,打车费也逐渐飙升,这么说吧,打个车到目的地,如果费用在四五十块钱,那么就算近的,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说。至少百元,才好说自己是坐出租车
出租车故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