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表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吗?我们静
静的听,然后还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看那位同学最会倾听别人的发
言。”辩论开始。正方同学把圆从中间对折,问:“这一半不是 1/2?既
然你们都承认,为什么不给老师画勾?”大有先声夺人之势。
反方同学把圆随意撕了一小块下来,问:“这圆是不是
两部分?”
正方:“是。”
反方:“这两半都是圆的 1/2 吗?”
正方:“不是。”
反方:“既然不是,为什么你们还认定把一个圆分成两
份,每一份都一定是 1/2 呢?”好一个咄咄逼人的反问。
正方仍然不服气:“我们怎么就得到 1/2 呢?”
坐着的同学开始按捺不住了,举手发言。一个说:“这
个圆可以折成 1/2,也可以不折成 1/2。”真是一语中的。
学习参考. .. . ..
另一个说:“如果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 1/2,但这里说分
成两份,怎么分都行。”他在“分成两份”上特别加重了语气。理越
辩越明,几个回合下来,大家就达成了共识:这句话错就错在“一定”
上,如果一定是 1/2 的话,前面应该加上“平均”这个词。这是对分
数本质意义的认识。
点评:数学是其他自然学科的皇后,良好的数学素养离不开周
密、严谨的思维。当然,这种严谨的思维习惯,不是靠教师的严厉逼
出来的,而是要让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慢慢养
成。教师所能做的职能是引导。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三)
小括号
刚刚认识了小挂号可以改变原有运算顺序的规则后,突然有一
位同学提出:“我认为小括号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没有它的存在,照
样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一边说一边走到黑板前把“12×(4+3)”式
子改写成了“12×4+12×3”,一脸不喜欢的样子:“反正我不喜欢小
括号。”如果学生体会不到小括号的作用,这节课岂不白上了?吴老
师思考着如何把这节课引向深处。突然,他看到了讲台上摆放的同学
们为灾区捐的书,灵机一动,一个教学思路产生了。他不慌不忙地提
出一个问题:“王红同学积极支援灾区,她有92 本课外读物,自己留
学习参考. .. . ..
下 32 本后,把剩下的送给 5 个小朋友,平均每个小朋友得到几本?
请列综合算术解答。”吴正宪特意请那位同学板演并讲解。过了一会
儿,那位同学不好意思地说 :“我在算式中画了一个小括号,表示先
求 92 与 32 的差,最后再除以 5。”吴正宪故意问:“这个小括号有什
么了不起,不写它不是也可以解决问题吗?”“这个小括号非写不可,
不然就得先算 32÷5 这一步了,不符合题目要求。”
那位同学着急地说。一位同学抢过话头:“你现在是不是和大
家一样也喜欢小括号了?”“小括号挺好的。”那位同学感慨地说。
点评:看似枯燥的数学知识,不再是由教师灌输给学
生,而是学生自己体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四)
课上,学生四人一组围桌而坐。桌面上摆放着水杯、可乐瓶、
圆形纸片、刻度尺、绳子和剪刀。吴老师说:“龙潭湖公园有一个圆
形花坛,为了保护花草,准备沿花坛围一圈篱笆,需要多长的篱笆呢?
你们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手中的工具,小组合作探索周长的
计算方法。”话音一落,学生们就忙开了。他们兴致勃勃的设想着各
种方法,全身心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之中。
过了一会儿,小组代表开始发言。A 组抢先说:“我们小组是
把圆形纸片立起来放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就测出了它的长度。”
吴老师肯定了他们积极动手、动脑参与学习,但同时提出:“如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