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主要生态问题成因分析
李委沙 【摘要】 生态文明水平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武汉城市圈存在着因工业生产方式粗放、水资源污染严重、城市病加剧和农村生态恶化所导致的生态危机。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生态意识缺乏,二是生净化和分解功能丧失,土壤质量不断恶化,造成大批优质耕地向劣质地蜕变,使本来存量递减的耕地成为更加稀缺的资源;另一方面化肥农药的超量施用,直接导致了土壤及水体的污染,使农产品质量下降,食品安全也受到威胁,也使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危害。
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还因农用塑料薄膜的成倍使用,使其残留在土壤中难以降解,造成了更深重的生态危机;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水随养殖业的扩大而增加,1990年代至今湖北增长了50%以上,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加剧了农村的面源污染。农村的面源污染不仅破坏性极大,且治理难度大,这也是武汉城市圈在建设“两型社会”中不得不关注的重点内容。
除了上述四方面突出问题外,工业化以来所培养的社会成员以消费主义为特征的生活方式,也是造成生态危机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另有生物多样性锐减、湿地的萎缩等都是不可轻视的生态失衡问题。
二、造成武汉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在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中伴生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所导致的生态失衡问题,主要源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主观认知不足和实际措施不力,前者表现为生态意识的欠缺,后者表现为生态制度的缺失。生态意识的欠缺表现为,没有真正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才是奠定人类社会和谐的前提条件,生态文明才是构建社会文明的必要条件。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人类社会的危机,是人类文明的危机。
生态危机源于工业化实践中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本质的忽视,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单一经济指标GDP持续增长的执著追求,在经济快速增长和扩张中,不计成本地片面追逐产值和速度,加之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原因,各级政府一直围绕着GDP大做文章,GDP一路攀升的工业化初级阶段,没人去关注为此而付出的生态环境代价,外部不经济性几乎被整个社会所熟视无睹。不仅影响到当代人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还直接威胁和侵占了后代子孙的生存权利。随着生态失衡问题的显现,各级政府也设置立了一些相应的指标,试图增加对经济发展中资源和环境的监测和考核,遗憾的是,这些指标因其缺乏刚性,没能坚定地落实。
三、武汉生态问题的制度缺失
毫无疑问,不计成本的经济增长和不可持续的发展并不能带来社会的进步,如何将单纯依靠有形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结构优化、体制优化和提高效益的轨道上来,在实现增长方式的变革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点的历史史命。生态制度的缺失表现为,缺乏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相关联的维护生态平衡的规范体系,它既包括社会生活中人们言行规范,也包括因制度建立而形成的各类维护生态平衡机制。
首先,是生态制度体系的缺失。在工业化进程中,如何认识发展、引导发展,是需要公共管理部门不断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由发展观念上升到发展原则、由现实社会问题上升到政策和制度导向所要探讨的内容。各级政府应通过制度创新来加强其管理和服务工作,如全面加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科学和社会总体协调发展战略
武汉城市圈主要生态问题成因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