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锡伯族民间故事”进校园讲话稿
传承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今天非常高兴地看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锡伯族民间故事”走进校园。
锡伯族源于西伯利亚,经过大兴安岭、长白山,来到沈阳,又从沈阳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为清朝戍边。锡伯族是“马背上的民族”,善于骑射,民风集质朴淳厚、荒凉古野于一身。锡伯族人以“念说”的形式讲述民间故事,这是一种说唱弹相结合的一门民间艺术形式。然而,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弹唱”的形式已经消失,仅剩的“说”的形式也濒临失传。于是保护锡伯族民间故事,为故事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尤其是将优秀故事篇目引入校园,是焕发古老民间传说崭新生命力的最佳途径。
调查始末
2007年6月,沈阳市开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按照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总体部署,于洪区迅速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分阶段的全区普查工作。在普查工作中,马三家街道东甸子村发现了一位83岁的锡伯族老人——何钧佑,他会讲多部锡伯族长篇民间故事,在十里八村很有名气
。
这一发现引起了我们于洪区文化馆的高度重视,于是立即向上级领导汇报。经省、市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和鉴定,何钧佑讲述的锡伯族民间故事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及学术价值的,并处于严重“濒危”状态。于是,于洪区政府采取了“先保护、后立项”的原则,投入资金30万元,聘请专家学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工作者有计划、有步骤、有成效地实施保护计划,同时对故事讲述者本人的生活与健康状况采取可行的保护措施。
于洪区文化馆在辽宁大学民俗学教授江帆的指导下,分别于2008、2009、2010和2012年,先后组织四个由民俗学、人类学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为成员的调查采录小组,进驻何钧佑老人所在的村子,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与手段,以专业的水准,与老人一家同吃同住,对何钧佑老人的故事展开了调查与采录。
目前文化关采录整理成册出版的故事有:《喜利妈妈西征英雄传奇》、《海尔堪大神传奇》、《黄柯大神传奇》、《勃合大神传奇》、《石刀石锥历险记》。
故事内容及特点
何钧佑讲述的锡伯族长篇故事是何钧佑家族在日常生活中世代传承下来的,是具有少数民族特征的民间口头文学。
其故事是以锡伯族部落时代的生活场景和英雄传奇组成的,充分展现了锡伯族的民族
非遗进校园讲话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