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1891-1946)
中国近代杰出的教育思想家,卓越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躬亲教育实践30年,著述700多万字,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给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主要内容
陶行知生平介绍
陶行知的主要教育实践
陶行知主要教育思想介绍
陶行知的思想影响
陶行知的人格魅力
名人评价
生平介绍
陶行知,徽州歙县人,原名文濬。一生三次改名。
陶行知生活的年代,是祖国的危难之际,多事之秋。自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由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到被帝国主义列强们用枪炮打开国门,被迫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陶行知,亲眼见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占中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们过着贫穷、愚昧、落后,受压迫、受欺凌的悲惨生活,出过洋的他亲眼见到了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中的先进的东西。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强烈反差,重重地刺激着陶行知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5岁入蒙馆,14岁入本地教会学校崇一学堂,他在睡觉的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
1914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中文系。在他写的毕业论文《共和精义》中,他写道:“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这表明他已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在提高人民素质和促进国家进步发达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反映了他已基本确立了投身教育,报效祖国的思想和志向。
毕业后他赴美留学。他先是在伊利诺大学学市政,半年后便毅然转学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美国教育家研究教育。因为他认识到学市政只能做官,不能救国。
1917年毕业后,他毅然谢绝校方请他继续留学深造的邀请,踏上了投身教育,报效祖国的神圣之路。他在归国时乘坐的船上,与同学们畅谈自己今后的抱负,豪迈地说:“我要使全体中国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1917年,学成归国,时值国内发起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一方面介绍西方思想,一方面反对仪型他国。
1921年底和蔡元培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反对外国文化侵略,主张教育改革。
1923年,与晏阳初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推动平民教育运动,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处,读书处,平民学校。
1927年,成立晓庄实验乡村师范学校要想普及教育,就必须使平民教育下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陶行知号召人们加入这个运动,“一心一意地为中国乡村开创一个新生命”。
在晓庄师范,陶行知把杜威的教育理论加以改造,形成了“生活教育”理论,要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做中学”。
1932年,陶行知总结晓庄师范的办学经验,在上海创办工学团。制定了“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的宗旨,招收当地农民子弟入团,上午学习文化知识,下午参加生产劳动。晚上由儿童团员请当地农友到工学团办的茶园里谈论天下大事,还由儿童团员讲故事,当小先生。后来这种“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在全国的二十多个省市中广泛推行,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普及教育和扫除文盲运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935年冬,“一二·九”运动后,陶行知彻底改变立场,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参与发起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国难教育社,还与宋庆龄、邹韬奋等著名人士发起成立了全国各界救,出访欧亚非28国,争取华人及国际友人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
1939年7月,在周恩来和许多共产党员的支持下,陶行知在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在重庆创办的社会大学成了一座民主革命的堡垒,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无情地揭露和抨击国民党推行的法西斯教育,提出了生活教育的四大方针,即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
1946年4月,陶行知来到上海,继续奋不顾身地进行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不久,著名民主战士李公仆、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陶行知异常激愤,到处演讲,发出了“和平最急,民主第一”的呼号。陶行知被列为第三个暗杀目标,他无所畏惧,仍然一次次发出正义的呐喊,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列。同年7月25日,陶行知因为劳累过度和受刺激过深,突发脑溢血不幸逝世。
主要教育实践活动
1916-1923推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以高等教育为阵地;
1923-1926投身平民教育运动;
1926-1930实行乡村教育运动;“中国教育的新曙光”。并立下宏愿“筹措100万元基金,征集100万名同志,提倡开设100万所学校,改造100万个乡村”;培养康健的身体,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的乡村教师。
1931-1935积极推行普及科学教育运动。在上海创办工学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