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 , 1875-1961)
个人简介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 , 1875-1961)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早年曾与弗洛伊德合作,是弗洛伊德的追随者,曾被弗洛伊德任命为第一届,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一生卷帙浩繁,主要著作有《潜意识与心理学》(1912)、《心里类型学》(1921)、《分析心理学的贡献》(1928)、《寻求灵魂的现代人》(1933)、《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1958)、《记忆、梦、反思》(1961)、《人极其象征》(1964)等。
被誉为“苏黎世圣哲”。
人物生平
一、孤独的童年:
荣格1875年出生于瑞士北部的一个小镇,生长在一个对宗教相当热衷的家族。家庭中浓厚的宗教气氛很大程度上培养助长了荣格的神秘主义倾向。
父母不和,经常吵架,母亲的性情反复无常,父子隔阂及恋母仇父给荣格留下了深刻的烙印。9岁前是个独子,习惯于独自玩耍自小他便具有特别的个性,是个奇怪而忧郁的小孩,常常以一些幻想游戏自娱。形成了孤僻、内倾的性格。
6岁之后,父亲开始教他拉丁语课,也开始了他上学的生涯,藉着和同学们的相处,荣格慢慢发现家庭之外的另一面。
人物生平
二、从人文科学到精神医学:
1、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中游移不定。
2、忆起祖父曾经是个医生,便踏入其中。
3、在大学生活的美好时光里,结交了许多一样对叔本华、康德有兴趣的朋友,发表了关于神学和心理学的演说。
4、毕业后选习精神医学方面的课程和临床实习,但课程内容却不是那样的让人感兴趣。
5、在一次参加国家考试的经历中,他掀开了由埃宾所编的教科书,映入眼帘的序言“大概是由于精神医学的发展还未完全,精神医学的教科书或多或少被贴上了主观的烙印。”震撼了他的心灵,认识到精神医学是一生中唯一的目标。
人物生平
三、师生之谊:
荣格&弗洛伊德
人物生平
1906年,荣格与弗洛伊德有了通信,次年,荣格在维也纳弗洛伊德家中第一次与他见面,一谈就足足13个小时。从此两人成为挚友,书信不断长达七年之久。在这七年里,荣格与弗洛伊德及精神分析学派的其他成员共同创立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经弗洛伊德提名,荣格任第一任主席。
对荣格而言,弗洛伊德是他所遇见最重要的人,没有人可以和他相比;对佛洛伊德而言,荣格非犹太人的背景正好可以破除只有犹太人才关心心理分析的偏见,而他在伯戈尔茨利医院的心理医疗背景和经验,他的智慧和日渐高涨的名声,更让他成为心理分析阵营的新星。
1914年,荣格宣布脱离精神分析学会,结束了与弗洛伊德的友情与来往。
人物生平
荣格与弗洛伊德决裂的原因
1、理论分歧:
①对力比多概念的解释:
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是性能量,早年里比多冲动受到伤害会引起终生的后果;
荣格认为里比是一种广泛的生命能量,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荣格发表《精神分析理论》,公开反对弗洛伊德把力比多能量解释为原始性欲的观点。
人物生平
荣格与弗洛伊德决裂的原因
1、理论分歧:
②荣格反对弗洛伊德关于人格为童年早期经验所决定的看法。荣格认为,人格在后半生能由未来的希望引导而塑造和改变。
③对人性本身看法上的原则分歧。荣格更强调精神的先定倾向,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立场,认为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不限于弗洛伊德在人的本性中所发现的那些黑暗势力。
2、性格和世界观的差异
性格类型理论
1、一般态度类型:
根据心理能量的指向划分性格类型。
外倾型:个体心理能量的活动倾向于外部环境。
重视外界,爱社交、活跃、开朗、自信、勇于进取、兴趣广、易适应环境;
内倾型:心理能量的活动倾向于自己。
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常自我欣赏和陶醉,孤僻、缺乏自信、害羞、冷漠、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
外倾型和内倾型是性格的两大态度类型,也就是个体对特有情境的反应的两种态度或方式。
性格类型理论
2、机能类型:
荣格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四种基本机能。
感觉告诉你存在着某种东西;
思维告诉你它是什么;
情感告诉你它是否令人满意;
直觉则告诉你它来自何处和向何处去。一般说,直觉在荣格看来是允许人们在缺乏事实材料的情况下进行推断。
荣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