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咏物诗鉴赏正式版
一枝一叶总关情——咏物诗鉴赏正式版
一枝一叶总关情——咏物诗鉴赏正式版
一枝一叶总关情——咏物诗鉴赏西安市第26中学王建华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咏物诗的解读赏析,让学生初步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衬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得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这些都是对这两种名花的赞誉之词;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花不如牡丹之处(无格、少情)写出以衬托牡丹的高贵华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衬托的手法。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使物性的花具有了人情味,全诗也就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4、赏析咏物诗,还要善于将不同作者的作品进行比较。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的角度、深浅的不同,即便写同一事物,他们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不同意象也可以表达同样的情感。菊花 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首?菊花?诗写了诗人欣赏自家种植的菊花和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作者没有正面描绘菊花的姿态和精神, 而是用流畅明白的语言,对菊花单独开放于百花凋谢之后的可贵进行了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无疑是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这首咏菊诗是诗人托物言志的。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气氛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 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比照,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居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五、吟咏千回不厌痴—— 尝试赏析欣赏咏物诗〔演练稳固,生生合作,达成教学目标,落实欣赏咏物方法的四个步骤与方法。如果课堂有时间,就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每一组探讨一个问题;如果时间不够,就让学生在课下以书面欣赏的形式来表达。〕
一枝一叶总关情——咏物诗鉴赏正式版
一枝一叶总关情——咏物诗鉴赏正式版
一枝一叶总关情——咏物诗鉴赏正式版
阅读下面唐诗,答复下列问题。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1〕试对这首诗进行赏析〔意象、写作技巧〕。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以柳自喻,自伤迟暮。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3〕由这首诗你能想起同题却表达不同情感的诗吗?〔自由发言〕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借柳挖苦、揭露失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六、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咏物诗的特点,并明确了咏物诗的步骤与方法,要真正学会欣赏咏物诗,还需要大家今后多背诵多积累。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愿大家在诵读古典诗歌的过程中不断增加才气与灵性,提高文学素养,提升精神品位。七、作业 背诵积累更多的咏物诗,并用本节课所学的鉴赏方法欣赏咏物诗。教学反思本节课是运用新课改理念所上的一节诗歌鉴赏课, 面对的是升入高二不久的学生。学生的学习现状是:有一定的诗歌积累,但又不很丰富,欣赏诗歌没有具体方法,仅凭感觉。因此,在设计本堂课时我对学习目标作如此定位:这是一节咏物诗鉴赏入门课,仅仅是想通过这节课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咏物诗,它有什么特点,并交给他们鉴赏咏物诗的根本方法。
一枝一叶总关情——咏物诗鉴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