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迅
《阿Q正传》简介
《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署名为巴人。后收入第一部小说集《呐喊》。小说共包括九章的内容,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身为奴隶的他做着主子的迷梦,幻想着凌驾于他人之上压迫和欺辱他人。)
① 看不起王胡,为虱子不多而失望不平,无理寻衅,欲欺侮王胡却被打:记忆中的第一件屈辱(无所适从)
②最厌恶假洋鬼子,被假洋鬼子殴打,生平中的第二件屈辱 (反而觉得轻松些早已有些高兴了)
③欺辱尼姑,借以转嫁屈辱(兴高采烈;十分得意)
2、他又做出了哪些“光辉事迹”?
优
胜
记
略
先前阔
见识高
真能做
光荣的癞头疮
挨打的荣耀
痛苦的转移
麻木、愚昧、落后、无赖的万劫不复的奴才相
精神
胜利
法乃
立身
法宝
阿Q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及用意
续
优
胜
记
略
怕硬篇
欺软篇
赵太爷的巴掌
王胡的碰墙
假洋鬼子的哭丧棒
调戏小尼姑
因荣耀得意
意外灭威风
轻松高兴
更轻松得意
精神胜利法乃快乐之道
林兴宅论阿Q性格十大方面
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
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
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
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
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
林兴宅论阿Q性格十大方面
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
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
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
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
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一种思想行为的方式,即通过假想、忘却、荒谬的逻辑将现实生活中的失败和屈辱变为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胜利和光荣,以满足精神上的需要,实质上是自欺欺人。 它是一种自欺自贱自残的方式,屡屡遭受失败的他却从未“失败”过。现实处境糟糕却以各种荒唐的理由轻视任何人。这种自尊就是虚妄的妄自尊大。 所谓的优胜,只是内心的优胜,却是实际上的失败和屈辱。这是一种可怜而又可笑的化解尖锐冲突的方式。这种化解尖锐冲突的方式即“精神胜利法”。
什么是精神胜利法?这种方式有什么特征?
阿Q精神胜利法的形成发展的历程
受践踏
自尊
反抗
怒目主义
腹诽战术
在假想中克敌制胜以转移痛苦
欺凌弱小以转移痛苦
自轻自贱
其实质就是屈服和逃避、麻木和健忘,就是愚昧和怯弱。 无聊,狭隘,善于忘却、受人欺凌、却又欺凌弱小。 是羊而同时又是凶兽。可憎可恨“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坟。灯下漫笔》)
鲁迅为什么要创作《阿Q正传》?
意图有两点:
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阿Q的异国兄弟:
阿Q形象诞生不久,法国伟大作家罗曼·罗兰就说法国也有阿Q。印度作家班纳吉、危地马拉作家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德里亚斯、美国鲁迅研究家莱伊尔等都说他们的国家也有阿Q。莱伊尔1981年参加中国的鲁迅百年诞辰活动,曾到上海虹口公园瞻仰鲁迅墓,他向鲁迅像鞠了一躬,然后说:“我就是阿Q。”这并不是说各国的“阿Q ”们以及莱伊尔本人可以与鲁迅笔下的阿Q画等号,只不过意味着浓缩在阿Q身上表现出来的精神胜利法,乃是全人类所共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因此才得到世界各国人们的广泛认同。
·
(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两重人格》中的高略德金和《地下室手记》中主人公;
(法国)法朗士《克兰比尔》的同名主人公,萨特《恶心》的主人公洛根丁、加缪《局外人》主人公莫尔索,甚至卢梭《忏悔录》中的卢梭本人,都有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质。
(英国)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的福斯泰夫,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长篇《尤利西斯》主人公布鲁姆;
(意大利)的卜伽丘《十日谈》中的卡拉特林;
古希腊《伊索寓言》中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狐狸。
由此可见 ,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普遍现象,它在缺乏取得实际胜利的物质力量的人身上,特别是在社会地位卑微而又不觉悟的人身上尤为显著。偶一为之,并不可怕;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忘却了实际的战斗,甚至构成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本质属性,则只能驱人走向毁灭之途。
1、“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之类的话,表现阿Q怎样的心态?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视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心态?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八个词的意思怎
阿q正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