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现代音乐中琵琶音色的审美.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现代音乐中琵琶音色的审美.doc现代音乐中琵琶音色的审美
现代音乐中琵琶音色的审美
作为艺术工作者,或即将成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无论是视觉艺术还是听觉艺术,多少都应该了解些美学。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也在变化,在不断严格地继承着古典乐派的传统演奏风格的同时,为了紧随时代的步伐,现代音乐工作者不得不在音色上加以变化,以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要求。现就以琵琶作为载体,讨论现代琵琶音色的审美。
但谈论起审美,就不得不先说说音乐美学是什么。其本属哲学范畴,讨论音乐的本质,内容,与现实的关系等等。当然,心理也是音乐美学研究的重点。音乐美学是这样定义的:从音乐艺术总体的高度研究音乐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基础理论学科。当然,不同的学者对于音乐美学的定义也是不同的。例如缪天瑞在他的《音乐美学史概观》中说: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的感受、音乐的理解及条件,与音乐的效果及原因的一种学术。由此看来,音乐的审美就不能孤立地以客观的角度来审视。而要考虑到演奏者主观的内心世界与情感生活。那么,音色的变化更是演奏者心理情感变化的重要体现。为了适应现代人情感的需求,音色是改变音乐审美的重要因素。
音色,即乐器能发出的不同的声音的品质。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音色。同一件乐器也有不同的音色,后者是更高境界的审美。众所周知,声音分为噪音与乐音,而笔者认为音色是一种美的乐音。不过这也不能以偏概全,因为有很多打击乐便是以噪音为音乐的,在琵琶的不同风格流派中,浦东派的音乐有很多便是噪音美。例如林石城的《平沙落雁》。那么,音色即是一种抽象概念,,因此演奏的乐曲也没有雷同。
一、琵琶演奏音色中的空灵审美
做艺术,无疑是在做美的事情。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古人讲求艺术在心灵上的空灵,精神上的淡泊。要达到深度的美感,发现深层次的美。那我们的感情是要经过一番洗涤的,客服了小己的私欲和厉害计较。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因此在我们演奏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心灵上的空灵感,忘我,忘掉尘世中的我,达到精神上的空灵。在用手指弹奏琴弦时,要用心去感受自己的控制,音色等等。只有把自己的感情融入音乐,那演奏出的音色,才能给听众带来精神上的高度共鸣。在弹奏时,越多的欲望杂念都是你静心思考的越大阻碍,使你的演奏趋于形式化。
二、琵琶演奏音色中的情感审美,即美从哪里寻
艺术源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此,美感的寻求当然也来自己生活。
宗白华在他的《美从何处寻》中讲到:专在内心搜寻是达不到美的踪迹的,美的踪迹要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里去找。但是心得陶冶,心的修养和锻炼是替美的发现和体验做准备的。由此可以与宗老达成共识,演奏的空灵状态是发现美的前提,而空灵的状态也是要锻炼的,不是每一位大师生来就是毫无欲望的。
回到主题情感审美,既然美源于生活,那么艺术家的生活就是美的源泉。《乐记》中曾说: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这也说明了,乐的发生源于创作主体的情感波动,而情感的波动则是由于受外物感化。那么能感化人的一定是适时的,情感所需的音色。我曾听过一场音色极差的音乐会,整场音乐会中,我都试图在她的演奏中极力的寻找美感,但是糟糕的音色让我一点都不能走进她苍白的内心,真是一次糟糕的旅程。让我至今都难忘。好的音色

现代音乐中琵琶音色的审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博士
  • 文件大小50 KB
  • 时间2017-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