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背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指背皮肤缺损54例[Word文档] 掌背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指背皮肤缺损54例 关键字: 掌背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指背皮肤缺损54例 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 [摘要] 目的 探,掌背动脉岛状皮瓣修复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Postoperative effect: after followed up for 6 months,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experimention group was % (53/56),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40/55)],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Dorsal digital dorsal artery island flap repair; Abdominal skin flap repair; Finger back; Skin defect; Curative effect 随着国家工农业的发展,手指近、中节的皮肤缺损发生率大幅增高。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指背皮肤缺损占到急诊外科的20%,30%,发生率位居外伤第二[1]。指背皮肤缺损常发生于20,33岁的青壮年,对于其的修复不仅需要恢复运动、感觉功能等,而且需要保持其的完整性、色泽,减少手术造成的瑕疵,有利于患者的术后的心理、生理恢复[2-3]。临床上对于指背皮肤缺损的修复方法有很多,如掌背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术、邻指皮瓣修复术、推进皮瓣修复术、腹部皮瓣修复术、游离皮瓣修复术等[4]。各种方法均有各自优缺点,但总的来说,上述方法中大致可分为两种修复术,一种为一期完成修复,如掌背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术;另一种为二期完成修复,即完成一期手术后,仍需二次手术才能完成修复,如腹部皮瓣修复术[5]。相关研究表明,一期完成修复有利于减轻肌腱粘连,防止患者关节僵硬。另有研究表明,一期完成修复可以有效的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者家庭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6]。手指近、中节的皮肤缺损以往临床上常行腹部皮瓣修复术进行治疗,但是其操作难度大,要求高,在基层医院难以施行,而掌背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术与其相反,具有操作简单、易行的特点[7]。为此,本研究选取指背皮肤缺损患者,对比掌背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术与腹部皮瓣修复术的临床疗效,以解决基层医院难以实施皮瓣修复术的难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8例指背皮肤缺损患者,其中54例行掌背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术,即实验组;另54例行腹部皮瓣修复,即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指损伤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和/或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符合西医诊断的指背皮肤缺损,指腹侧皮肤完整,可有骨折[8];年龄?18岁。排除标准:严重肝肾疾病患者;合并肌腱损伤[9]者。 方法 对照组 ?臂丛麻醉,彻底清创,有骨折者先修复、固定骨折部位;?在腹部设计皮瓣,即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的股动脉波动最强处为轴点,连接髂前上棘与脐部,作出两轴,标记皮瓣大小,应大于创面的面积,长宽比例小于2?1[10-11];?切取皮瓣,在腹外斜肌表明从远端向锦段分离皮瓣,并检测其血运[12];?覆盖创面,固定、缝合,3周后断蒂[13];?术后予抗炎、止痛、改善微循环等对症治疗;?嘱患者流质饮食,戒烟酒;?住院1周,按时拆线,锻炼恢复指功能。 ?臂丛麻醉,彻底清创,有骨折者先修复、固定骨折部位;?在掌背设计皮瓣, cm处,按照掌背动脉走形进行设计。首先测量缺损面积,皮瓣设计应大于创面的面积,呈“球拍状”,皮瓣切取层次位于深筋膜与腱周膜之间,整个手术过程严禁牵拉,需锐性分离[14-15];?切取“球拍状”皮瓣、检测其血运;?覆盖创面,缝合;?术后予抗炎、止痛、改善微循环等对症治疗;?嘱患者流质饮食,戒烟酒;?住院一周,按时拆线,锻炼恢复指功能。 疗效评定标准 ?优:修复部分的皮肤颜色与正常皮肤相差不大,可出汗、质软,有正常的温觉、痛觉、触觉,手指可自然使用;?良:修复部位皮肤颜色稍呈紫色,可出汗,但少,温觉、痛觉、触觉较迟钝,手指使用时有痛感;?差:修复部位皮肤颜色紫红,不出汗,质硬、无弹性,无温觉、痛觉、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