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中考诗词鉴赏新题型
“独”字、一个“尽”字,充分表现了梅花独特的生活环境、不同凡响的性格和那引人入胜的风韵。
B.“疏影”、“暗香”二词用得极好,极真实地表现诗人在日光下对梅花清幽香气的感受。
C。
( )( )
“爱”字是贯串全诗的抒情线索,“风流”指自己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
,“弃轩冕”、“卧松云”, 突出了孟浩然的高风亮节。
“醉月”与“迷花”描绘出孟浩然忘情山水怡然自得的形象。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间接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纯洁芳馨的品格的敬仰。
E. 全诗的结构先描写再抒情,依感情的自然流淌结撰成篇,所以像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现出诗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
(七)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释::表弟。:副词。可作“竟然”或“忽而”解。: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有如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那样。
( )( )
A. 首联“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开门见山,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为后文作铺垫。
B. 颔联诗人抓住“初见”的一瞬间,作了生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表弟的思念之情。
,侧面表明他们情谊的深长,烘托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把新的别离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
E. 全诗以凝炼的语言,典型的场景,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与亲人久别后不期而遇又匆匆离散的场面,抒写了亲人间真挚的情谊,也表现了动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
(八)章台夜思唐代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 )( )
A. 首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借清瑟以写怀,托伤情于瑟曲,用“怨”“哀”二字加以强调、凸显,为全篇定调。
。
“芳草”这一诗歌中常见的欢乐景象,以欢乐之景衬悲哀之情。
D. 尾联承“故人”一句递进一层,揭出思乡之苦。“秋雁又南回”,点出时当冷落的清秋节,每每看那结伴南飞的大雁,诗人内心就不禁情潮翻涌,秋思百结。
E. 全诗擅用音乐造境,以景象寓情,前两联着意蓄势,曲尽其妙;后两联一吐衷肠,酣畅淋漓。
《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句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九)南歌子 苏轼
带酒冲山雨,和衣①睡晚晴。不知钟鼓报天明。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
老去才都尽,归来计未成。求田问舍②笑豪英。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
注释:宋仁宗嘉祐八年,在凤翔通判任的苏轼赴长安,重游终南山,游途中遇到晴雨变化,苏轼由景生情写下该词。①和衣:睡不解衣。②求田问舍:指购买田地和房屋。据《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载,刘备曾对许汜(sì)“求田问舍”表示极度鄙视。
( )( )
,就描绘出苏轼带着酒意冒着山中阵雨匆匆赶路的形象。带酒冲山雨”,苏轼的劳苦
以至于狼狈不言而喻,与苏轼在黄州时期“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脱不可同日而语。
。“不知钟鼓报天明”从正面表现出旅途的极度疲劳。
C.“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引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而不是梦境的实录。一是表示行旅生活结束后的一身轻松,二是表示自己具有庄周的淡泊功名的意识。
。 “求田问舍笑豪英”。“求田问舍”,这一典故用来比喻辞官归隐,“笑豪英”,是说自己对刘备的嘲笑。
,再由景入情抒发感慨,反映了苏轼想要摆脱仕宦名利、红尘俗务的束缚,以及旷达潇散淡然的人生情怀。
2.“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与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十)蝶恋花 欧阳修
尝爱西湖春色早。腊雪方销,已见桃开小。顷刻光阴都过了,如今绿暗红英少①。
且趁余花谋一笑。况有笙歌,艳态②相萦绕。老去风情③应不到,凭君剩把芳尊倒。
注释:①绿暗红英少:谓红花大多已经凋败,所剩无几,满眼所见都是绿叶。②艳态:美艳的姿态,指酒席上的歌妓。③风情:
长沙中考诗词鉴赏新题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