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转合总关情 ——古典诗歌的结构
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前人将绝句的章法归结为“起”、“承”、“转”、“合”。
“起”即一首诗的起句;
“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
“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
“合”则是合笔,是结句,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一、“起”定基调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杜甫《登高》诗首联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便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不同的开篇,不同的基调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茅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万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如2005年天津卷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这道题抓住首句的“望”字设问,可谓抓住了关键。
无尽的烟云,悠悠江水,夕阳下的寒鸦,还有南宋统治下四百州的土地和人民,全诗之景均为诗人“望”中所见,故“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一个“望”字也写出了诗人不胜依恋与痛惜之情,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2006年辽宁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这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二、“承”“起”而续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文铺垫蓄势。
杜甫《登高》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萧萧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为下文铺垫蓄势,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2005年全国Ⅱ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