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巴赫音乐的创作特征.doc浅析巴赫音乐的创作特征
摘要:巴赫是巴洛克时期一位里程碑式的音乐家。本文从其音乐创作的特征以及作品中的人文精神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和剖析,以厘清巴赫的创作轨迹及历史意义。
关键词:巴赫;音乐创作特征;历史价值
约翰•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年),巴罗克时期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出生于德国图林根州的爱森那赫市的一个音乐世家,其家族音乐人才辈出,曾出现过数十名音乐家,而巴赫是其中的佼佼者。巴赫在欧洲有“近代音乐之父”和“不可超越的大师”的美称。无论是他与悲惨命运抗争的精神,还是他献身于音乐艺术苦苦追求的执著;无论是他对德国宗教音乐的继承和改革,还是他无与伦比的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都给人们以巨大的鼓舞和深刻的启迪。
巴赫的音乐创作博大精深,体裁丰富多样,有卓越的价值。他的作品包括有将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组成《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一套48首赋格曲和前奏曲;至少还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键琴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鸣曲;5首弥撒曲;3首圣乐曲及许多其它乐曲。总计起来,巴赫谱写出800多首严肃乐曲。声乐作品在巴赫的创作中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在声乐作品中,声乐创作以康塔塔最为丰富多彩。康塔塔是一种与清唱剧类似的以独唱、重唱、合唱和管弦乐队组成的声乐套曲。巴赫的康塔塔在乐队的编制上进一步扩大,除了运用弦乐器和木管乐器以外,还加入小号、长号、定音鼓以及运用古钢琴或管风琴演奏数字低音,其音乐具有强烈的戏剧表情和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其康塔塔有宗教和世俗之分,巴赫创作的宗教康塔塔,作品内容深刻,感情细腻,代表作如《醒来吧,一个声音在呼喊》。世俗康塔塔是为了贵族的应酬而作,它们多是些轻松活泼的
“音乐剧”,包含宣叙调、咏叹调、合唱和重唱。有的作品直接运用民间音调,具有农村生活的情趣和城市生活的风情,代表作有《农民康塔塔从》《咖啡康塔塔》等。
《马太受难乐》是巴赫的以清唱剧风格为主的受难乐,它根据《圣经》中《马太福音书》的部分内容写成,首演时由双合唱队、独唱、双管弦乐队和两架管风琴构成了史诗般宏伟壮丽的戏剧效果,整部作品几乎每个乐句都显示了巴赫把描绘性音型与表情效果融为一体的才能。此外,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是弥撒领域的中最杰出的代表作,作品中乐队精彩的使用、声乐旋律华丽且饱含情感、表示悲痛的图解式音乐、最终将会重见光明的大调结尾等等,都集中显示了巴赫戏剧性的创作才能。
巴赫音乐创作内容多元,思想深邃,作品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内涵,内容上体现为对人类苦难的关注和对情感的升华,形式上表现为对复调形式的全面总结和创新。这些作品深化了文艺复兴以来音乐创作中的人文倾向,以哲理和抽象概括的方式,超越了时代和地域的限制,赋予音乐永远的生命力。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内在,充满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巴赫的作品中,作为一个虔诚的新教教徒,通过宗教音乐形式(受难曲、弥撒、经文歌、康塔塔等),抒发了对人类灾难、痛苦的怜
悯、同情以及对和平与幸福未来的渴望。与前人的作品相比,巴赫这种充满宗教内容及复调音乐思维的作品更为广阔地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但同时,他的音乐从来没有脱离德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在“纯音乐”领域留下的重要遗产之一。作为一部具有德意志精神的作品,
浅析巴赫音乐的创作特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