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曹操人物形象塑造.doc浅谈曹操人物形象塑造
【摘要】许多历史人物都有三种面目,一种是“历史形象”,一种是“文学形象”,一种是“民间形象”。《三国演义》中曹操就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鲁迅先生说,读“三国演义”,看三国戏,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那么,作为一个人,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谋有略的人。
【关键词】曹操;能臣;奸雄;评价
大凡熟悉中国史的人都知道: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出色的诗人。然而,长期以来,曹操在大多数人心目中一直是个反面形象。譬如:京戏中的曹操就是个花面的奸臣。这是为什么呢?
难到是受《三国演义》影响吗?答曰:是也,非也。《三国演义》一开头作者就借书中人物许劭之口品评曹操道:“乱世之奸雄也”。可您千万别忘了这句话的前面一句:“治世之能臣”。由此可见,在作者罗贯中眼里,曹操不仅是个“奸雄”,而且还是个“能臣”。可为什么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大多数人只注意到曹操的“奸”,而不注意其“能”呢?
历史上的曹操其实是这样的:富有雄才大略,深谋远虑;治军严谨,驭众有方;善韬略,有胆识,也能吟诗
……这些我们暂且不谈。试看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是如何塑造曹操形象的。
无可争议,作者罗贯中在创作中是有倾向性的――拥刘,想把曹操塑造成奸雄形象。关于这一点,我们并不责难作者,这是时代的局限。由于曹操特殊的历史功绩,再加上一些大是大非的历史事件不能随便捏造,作者罗贯中注意到了这些方面。只是作者在创作中没有拘泥于史实,而根据历史、注本、民间故事等进行改编和想象,大胆再创造,即进行必要的文学加工,塑造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曹操形象。那么作者究竟是怎样塑造的呢?下面,我们具体来看。
一、“奸雄”
所谓“奸雄”,就是“奸而雄者”。曹操从小就奸猾。其人出身不好,家教不好,小时候的表现也不好。曹操出生成长于一个宦官家庭,青少年时代的曹操,是一个典型的公子哥儿,游手好闲,不务正业,鬼点子和坏主意太多,所以《三国志》说“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由于作者罗贯中所处的是封建时代,他的世界观和文艺观必然受当时的传统观念影响,进而影响到创作。因此,作者塑造的曹操形象就必然有其“奸”的一面。也只有这样写,作品中的曹操才能为当时的人们所接受。那么,作者在小说中是如何塑造“奸雄”曹操的呢?
首先,作者着力刻画了曹操的诡诈。如小说第一回,作者在介绍曹操时,即说他年幼“有权谋,多机变”,并写了他如何“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从而达到装病诬叔的目的。然而,对于曹操的诡诈,作者没有止笔于此,还写了他这种性格的进一步发展。官渡之战中,面对刚从敌营投奔过来的许攸,曹操首先赤脚相迎,进而以礼相待。然而,当许攸问及军粮储备的情况时,曹操却是一连四次撒谎,特别是第四次撒谎,又俯耳,又低声,装得极象真的。尽管这四次撒谎都失败,曹操还是终未讲真话。这足以说明曹操诡诈的个性,而且这种个性不是在原地踏步,而是一次比一次深化。
其次,作者刻画了曹操的残忍。曹操在行刺董卓未成后,逃到了父亲的结拜弟兄吕伯奢家。当他听到后面草堂有磨刀声,又偷听到“缚而杀之”这句话,就闯了进去,不分男女,一齐杀光。可就在
浅谈曹操人物形象塑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