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文登李龙王文化
结 课 报 告
课程名称: 非物质文化概览
题 目: 文登李龙王文化
姓 名: 问他天气情况,总说得百灵百准。主人见他生相神异,又能预知天气,非同一般,就让在京城为官的儿子把他介绍到张天师府上学道。一日,官至工部尚书的文登人士丛兰到张天师府上拜访,不意结识李丕昭。得知同乡思母心切,就替他向张天师请假,让他回家探母。为报答丛尚书的恩情,李丕昭送了把云伞给丛尚书,此后丛尚书每逢夏日外出,天空总有彩云相随,为他遮风挡雨。李丕昭师满道成后,受到弘治皇帝的召见。见到李丕昭龙腾云雾、呼风唤雨、雷霆万钧的道法后,弘治皇帝封其为“巡按五湖四海九江八河之总龙王”。
得到皇封后,李龙王四处巡视江河湖海。东北小兴安岭白水间有条白蛟龙在作害祸民,李龙王托梦给沿江百姓,让大家帮助他除掉白蛟龙。按李龙王的吩咐,沿江百姓带着石头、石灰和白面大饽饽,纷纷来到江边助战。见江水泛黑就向江里扔饽饽,见江水泛白就向江里撒石灰。在百姓的帮助下,李龙王大战三天三夜,终于除掉白蛟龙。自此,东北乃至京津鲁豫一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感念其德,遂改称白水为“黑龙江”。
李龙王为人至孝,每年回乡祭母。传说其母死后葬于柘阳山,清康熙五十三年,又被其迁葬昌阳山,并在此显灵,一时轰动乡里,百姓纷纷捐资,在山上修龙母坟,在山下建龙王庙。因为李龙王又回来了,昌阳山被改名为“回龙山”。此后每年农历三月二日龙母生日前后,
据县志记载:“康熙五十三年,龙见于宋村之北山,一时合邑闹阗,立庙山巅,(昌山)改名曰‘回龙山’。每岁三月初二,俗传为龙母诞辰,妆演杂剧,为龙母上寿。乡火之盛,甲于东方。”至今,柘阳山与回龙山上的“龙母坟”仍在,每年的两处庙会,三月初二到龙母坟祭奠,六月初八“李龙爷的生日”,家家蒸饽饽纪念的风俗延续至今。人们都在回龙山上举行盛大的山会,烧香许愿,乞求福泽。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由于流传的区域广,形成了多种版本、大同小异的李龙王传说。但山东文登的记载最早、最完整、最系统。李龙王的传说塑造了直率、仗义、勇敢、孝敬的山东人的形象,也表现出中华民族独具的优秀品质。李龙王文化传承了中国的龙文化,但又有别于传统龙的形象特征,秃尾龙发源流传于民间,不同于传统意义上象征帝王的龙,秃尾龙的形象更为人性化,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观。另外李龙王文化得到封建帝王的高度关注,被列在载: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山东巡抚徐,奏请敕加神龙封号。奉旨封“溥惠佑民”四字,神龙遂列祀典。这种荣誉在中国民间的龙文化中是独一无二的。
2007年4月18日(农历三月初二日),首届李龙王文化山会在回龙山举行,同时中国龙文化暨李龙文化研讨会在宋村镇召开。山会当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名群众会聚回龙山,献祭礼、拜龙母、祈安康。回龙山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如潮涌,彩球高悬。肃穆凝重的祭祀仪式结束后,各具特色的大型民俗文艺表演随之展开。首届山会共有12万人次参加。 2008年4月6日,“中国(文登)李龙王文化山会”拉开帷幕,共有18万人次参加此次山会。2006年11月,“秃尾巴老李的传说”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2月,又被
文登李龙王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