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征文(78)
[我为佛山献计]向创新型、文化增长型城市转变的关键五年
-------从转型角度建言佛山十二五规划
治安良好、社会关爱的和谐发展环境。”
----十一五期间,农业不但无法产业化,而且有萎缩,2008年起,一切让路于大拆大建的城市化,误以为这就是缩小了城乡差距。
4、发展目标
“文化名城建设成效显著。千年古镇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岭南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化名城建设有效推进。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全市小学、初中建成规范化学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科技进步和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显著提高。基本形成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特色旅游新格局。建设学习型、创新型佛山。”
----很遗憾,由于政策延续性不足、城市经营未真正引入CIS系统,加上对人才不够重视,本地媒体过于保守无法承担起文化大讨论阵地、对敢言人才的言论采取不闻不问政策,致使文化名城建设未能取得如期效果。至于教育,毛入学率提高了,达到预期目标,教育质量却下降了。
5、主要任务和措施
“加快发展三大新兴服务业。一是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基础数据库建设,开展方便快捷、透明公开的网上政务活动。”
----本地IT企业无法成长起来,如果信息服务业仅仅是信息公开、信息在日常中的应用,在国际互联网高速发展及2010年“智慧佛山”大背景下明显跟不上形势。
“发展文化产业。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进一步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文化工程在目前的GDP至上思维下,容易急功近利,可能变成了对文化的破坏,事实上在十一五期间已形成了破坏。区域内诸多岭南建筑、岭南水乡已应声而倒而塞,或变成了新建的伪古董。
“提升发展旅游业。充分发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优势,建成以城市旅游为主体,以郊区观光度假旅游为特色,集商务、展览、会议、观光、度假、购物、美食、娱乐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体系,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旅游业未发展得起来,每到黄金周,只能眼睁睁看着市民们外出,市区内空荡荡。关键在于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岭南水乡、桑基鱼塘、陶瓷。。。。等未提炼推广得好,对市民、对外地人吸引力不强。
“做强做大民营经济”
---除房地产外,由于国内外经营环境的恶化,利润极微,投资渠道不多,投资与经营热情急速下降,出现了典型的国进民退。
“建立和完善组团规划建设协调机制,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社会协调、群众参与的城市管理新体制。加强城市交通和市容管理,整合城市管理资源,管好用好城市公共设施,营造优良的交通和市容秩序。发挥群众组织、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城市管理效能。积极引导市民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强化城市管理机构执法职能和社区服务水平。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大力推进市政公用事业等领域的城市可经营项目市场化,全面提高城市现代化建设管理水平。”
----十一五期间,市民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热情空前高涨,但“经营城市”的理念虽有,却不系统,不全面。行业协会如商会等民间社会团体组织仍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大多沦为联谊会,与浙江等地的商会相去甚远,这需要思维上的改变,准确来说,是需要重新讨论什么是佛山人精神了。岭南文化及广东人(佛山人)精神需要重新定位,也许发源于1992年邓小平南巡的广东人“务实低调”的调子该变了。
“切实抓好污染防治和城市饮用水源保护,推进珠江综合整治,加大内河涌的整治力度,加强河道清淤工作”
----到顺德本来极具岭南特色的蛛网河涌水系一看,多是污水横流,不仅是对岭南文化的破坏,而且对由市污水种菜、重金属含量过高导致市民健康无法保证。
“建立人才绿色通道,简化入户手续,留住人才。实行工作居住证制度,引进重点人才,为创建创新型城市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加快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加强人才合作交流和海外智力引进,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佛山创业,不断提高人才资本存量,增强人才综合竞争力。”
---未做到,高端人才看重的更是发展空间、生活环境是否有文化气息。
“保证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外来工在子女入学、劳动就业、生活保障方面享受应有权益,形成同享成果、共建家园的和谐氛围。”
----生活成本、子女接受教育成本不断的提高,只有工资难以同幅提高,使这座城市的用工荒只有越来越严重,致使江淅、山东、上海等地更有远见的城市更具创业吸引力。
“文化名城工程。计划投入368亿元,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工程项目建设。重点抓好教育、体
十二五征文(78)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