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何易]何易何安
何易何安一:解读李商隐诗歌灯烛(dēnɡ zhú)意象
灯烛(dēnɡ zhú)成为李商隐诗颇为丰富的一个意象,也对李诗深情绵邈风格的形成有着不可无视(wúshì)的作用(zuò全过程,或者可以说它正是“心有灵犀〞之奇妙情感无以替代、合情合理的外化,当这种情感在现实生活中又出现了重重阻隔时,当时的“蜡灯〞就成了“心有灵犀一点通〞如此震撼人心之情感的深刻印记,而且在无法再次相见的情况下,这种印记就成为一种精神情感的寄托,昔日的爱情在此也因“蜡灯〞意象产生了与朦胧感震惊感相融合的理想感和境界感,爱情的层面多了起来。末联“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从中所传递的无奈与忧伤也就显得十分自然了。李商隐对抽象情感的表现可谓“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蜡灯红〞在他这样的诗里决不仅仅是渲染气氛的景物,甚至就是爱情的眼睛。
二、情意的邈远感和深挚感
在中国诗歌史上,李商隐与杜牧齐名,而对后世的影响却超过了杜牧,很多人认为,原因之一也许正是他创造性地丰富了诗的抒情艺术,而这与他从多种角度表达感情的丰富性有关。就爱情而言,李商隐不仅写出了别人没有写出的爱情之理想和境界,而且通过他敏感深刻的情思写出了爱情给人带来的更多感觉。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一开始就写了抒情主人公爱情的与人意相逆的遭遇及其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因素的阻隔,一对情感真挚之人相会本不容易,而眼前别离的痛苦尤其使人不堪忍受。首句“别〞字,不是说当下那种普通的话别,而是指不得不接受的被迫别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之不易,第二个更进一步,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
〞(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重在强调重聚之难。李商隐从这里那么深入一步,表达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一种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承受的丰富情感,重在写不同于一般的“别〞之苦。诗句中,第二个“难〞字的出现,而且是意味不同的重复,给人情感上以轻重不同的击打,造成了诗句及其所表达情感的绵延幽曲之势,表现出丰富多层之状,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起伏婉转而显得分外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诗句中是很难体会的。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情如此,一旦面对暮春景物,更是悲怀不已,那种“东风无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力〞,百花凋零,春光即将逝去之景,而人力面对大自然如此强大、星转斗移般的变化,只是无可奈何,而份情之人的境遇之不幸及心灵之创痛,如同眼前这随着春天流逝而残败的花朵一样,是人力对美的事物无法挽留,于是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以至悲叹!爱情如花一样的美好,而又如花凋之悲惨一样让人感觉无限唏嘘,这正是爱情承接美妙后邈远之感的开端,接下来的两句更使这种邈远深婉之感延续到不可再进的地步,同时因远到尽头而异常深挚。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到足以消耗生命的地步,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即使深深眷恋,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虽然前途无望,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会丧生,也情不自禁地忍受着。所以,在这两句里,抒情主人公将失望的悲伤与痛苦充分立体化并扩大化,纵
那么缠绵无限、横那么炽热无度,这些感情,好似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如此的邈远感、深挚感发端于开头两句背景式的交代,更形成于寄寓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两个意象,一是“春蚕〞二是“蜡炬〞。“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发出了“到死丝方尽〞的来自心底的声音,使这一意象具有了丰富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意蕴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还有所不同,诗人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大有希望的情况下,发出“何惜微躯尽〞的感喟的。《无题》“春蚕〞句那么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非常无望而且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幽深。尽管如此,《无题》“春蚕〞句也才仅仅是接着开头诗句初步形成了爱情的邈远深邃之境界的一个
[谭何易]何易何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