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喜讯到边寨
《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内容]
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通过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从丰富多彩的音色中感受管弦乐曲力度、情绪的变化,体会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
二、 !vml]--><!--[endif]--> 双簧管 <!--[if !vml]--><!--[endif]-->
(4)第三主题——小提琴、中提琴等西洋弦乐家族的成员们演奏
小提琴 <!--[if !vml]--><!--[endif]--> 中提琴 <!--[if !vml]--><!--[endif]-->
(5)第四主题——双簧管
<!--[if !vml]--><!--[endif]-->
(6)第五、六主题——小号 铃鼓
<!--[if !vml]--><!--[endif]--> <!--[if !vml]--><!--[endif]-->
(7)第一主题再现——铃鼓加乐队合奏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管弦乐队乐器,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乐曲中所出现的管弦乐器,了解它们的音色,从丰富多彩的音色中感受管弦乐曲力度、情绪的变化,体会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
(三)分段欣赏
师:作者曾多次到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深入生活,他们善于吸取当地群众所流传的对歌、对舞、载歌载舞、一领众和的艺术表演形式,并采用民间歌舞音调来塑造乐曲的音乐形象,乐曲中用音色的变化表现时而全体欢歌,时而独舞或对舞,在欣赏时可感受到边寨人民的喜悦心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if !vml]--><!--[endif]-->
1.引子
师:这段音乐象什么的声音?
生:像牛角号的声音。
师:对,这牛角号似的声音象在传播北京的喜讯,让我们一起来随音乐模拟一下号角声吧,注意号角声要有由远到近的感觉,象山谷里的回声。
生:模仿圆号的演奏姿势吹奏表演。
2.第一主题
1=bE4/4
<!--[if !vml]--><!--[endif]-->
师:这由近到远的号角声恰似北京的喜讯传遍了千家万户,山寨里顿时沸腾了起来,第一主题由管弦乐家族的所有成员共同协作完成的,音色结实饱满,演奏的速度比较快,同时打击乐伴以铿锵有力的节奏,使情绪更加欢快热烈。
师:这段音乐表现了少数民族同胞们男女群舞的情景。我们再跟着音乐一起来用刚才的节奏伴奏一下主题一的音乐吧。
3.第二主题
1=bE4/4
<!--[if !vml]--><!--[endif]-->
师: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相比,力度上有没有变化?
生:第一主题力度强,第二主题力度弱。
师:这一旋律反复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力度是什么样的?
生:反复出现了4次,力度是强弱交替。
师:力度弱的地方给你一种什么感受?强的呢?
生:弱的轻巧活泼,强的更加欢快。
师小结:看来相同的旋律用不同的力度来表现,给人的感觉却是不同的。
师:和第一主题相比,这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情景?
生:姑娘群舞。
师:大家都知道少数民族的姑娘大都有佩戴银饰的风俗。当她们跳舞的时候,头上、脖子上、脚腕上的银饰就会随着轻巧的舞步发出“嚓嚓、嚓嚓 、嚓嚓”的声音。
师:下面就让我们用串铃、人声为第二主题伴奏。
师:力度强的部分由串铃伴奏,力度弱的部分由其他同学有节奏的读出,“嚓嚓、嚓嚓、 嚓嚓”
师:效果非常好,老师都情不自禁的随着节奏跳了起来。
4.第三主题
师:透过轻快流畅的音乐,我们还能听到哪种打击乐的伴奏声?
(师出示双响筒和响板,供学生选择)
生:双响筒。
师:谁能用双响筒来敲一敲?
师:这清脆悦耳的声音会让我们联想到什么场面?
生:骏马奔驰。
师:你能不能用声音来来模仿马蹄声?(弹舌声)
师:同学们用弹舌模仿的太像了。我们随音乐来试一试。
5.第四主题
师:经过一个短暂的过渡,你听音乐的力度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播放第四主题)
生:力度变弱。
师:乐曲的力度减弱,旋律变的优美舒缓,使人们热烈的情绪慢慢的平和了下来。那么,这种优美抒情的音乐适合群舞还是独舞?
生:独舞。
师:请班上擅长舞蹈的同学上台即兴独舞。
6.第五、六主题
师:这一主题的力度与上一主题产生了怎样的对比?
生:强烈的对比。
师:对,力度变得如此强烈,那情绪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生:情绪更加热烈。
师:这段热情奔放的旋律由小号演奏的。它的音色高亢明亮,给人一种粗犷豪放的感觉,恰似一群生龙活虎的小伙子跳起了彪悍强劲的舞蹈。
师:我们再来听听小号之后,紧接着出现了什么声音?
生:木琴的旋律和圆号的长音。
师:清脆的木琴旋律声代表的是谁在舞蹈?
生:小姑娘。
师:对,
北京喜讯到边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