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院-古诗-赏析
鹅儿唼喋栀黄嘴,凤子轻盈腻粉腰。
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蕉。
赏析
“深院〞之“深〞,似乎不仅是个空间的观念,而且攸关环境气氛。一般说,要幽才能“深〞,但诗人笔下却给读者展示了一幅闹春的小景:庭院内,黄嘴的鹅深院-古诗-赏析
鹅儿唼喋栀黄嘴,凤子轻盈腻粉腰。
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蕉。
赏析
“深院〞之“深〞,似乎不仅是个空间的观念,而且攸关环境气氛。一般说,要幽才能“深〞,但诗人笔下却给读者展示了一幅闹春的小景:庭院内,黄嘴的鹅雏在呷水嬉戏,美丽的蛱蝶在空中飞舞,红色的蔷薇花与绿色的芭蕉叶交相辉映。作者运用“栀黄〞、“腻粉〞、“红〞、“碧〞一连串颜色字,其色彩之繁丽,为盛唐诗作中所罕见。“栀黄〞〔栀子提炼出的黄色〕比“黄〞在辨色上更加详细,“腻粉〞比“白〞那么更能传达一种色感〔腻〕。这种对形相、色彩更细腻的体味和表现,正是韩诗一种特色。诗中遣词用字的工妙不止于此。用两个带“儿〞、“子〞的缀化词:“鹅儿〞〔不说鹅雏〕、“凤子〞〔不说蛱蝶〕,比这些生物普通的名称更带亲切的情感色彩,显示出小生命的得意。“唼喋〞〔shà zhá煞扎〕、“轻盈〞一双迭韵字,不但有调声作用,而且兼有象声与形容的功用。于鹅儿写其“嘴〞,那么其呷水之声可闻;于蛱蝶写其“腰〞,那么其翩跹舞姿如见。末句那么将“红蔷薇〞与“碧芭蕉〞并置,无“映〞字而有“映〞意。〔一本径作“红蔷薇映碧芭蕉〞,那么点明矣。〕凡此种种,足见诗人配色选声、铸词造句的匠心。
看到这样一幅禽虫花卉各得自在的妙景,真不禁要问一声:“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苏轼?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了。但这境中不是真个“无人〞,“深院下帘人昼寝〞,人是有的,只不过未曾露面罢了。而正因为“下帘人昼寝〞,才有这样鹅儿自在、蛱蝶不惊、花卉假设能解语的境界。它看起来是“
深院-古诗-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