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打浪不如自己浪
王育琨 一再重复的老路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扑在了沙滩上。”人们常说这两句,忘了后面的——“后浪照样扑在沙滩上”。这或许就是芸芸众生的宿命,像一代又一代“刍狗”(用草扎起来的狗,祭祀用),不断重复着既浪打浪不如自己浪
王育琨 一再重复的老路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扑在了沙滩上。”人们常说这两句,忘了后面的——“后浪照样扑在沙滩上”。这或许就是芸芸众生的宿命,像一代又一代“刍狗”(用草扎起来的狗,祭祀用),不断重复着既有的生命轨迹。
德国导演Joschka Laukeninks编剧并执导的短片《背影故事》,短短几分钟,通过一系列背影画面,串联起一个男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故事内容很简单,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事件,都在5分钟里浓缩成无数个背影。短片斩获包括纽约独立电影节最佳短片在内的33项大奖。
德国艺术家用这个完美的艺术形象,展示了刍狗的一生,应了那句老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那么,后浪该如何逃脱前浪给予的刍狗命运?
通常,前浪深怕后浪迷路,便试图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化,给予众多惩戒或劝诱,牢牢攥着后浪的前襟,走上自己以为的正道。可惜,最后不断重复的是“浪打浪扑在沙滩上”的悲剧。
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诗《论孩子》发现了新路径,他写道:“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纪伯伦的发现对后浪们有着巨大的意义。他相信孩子有自己的思想,他更想看到孩子的灵魂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老一辈梦中都去不了的地方。父母最坏的选择就是试图让孩子像自己。那是用可怜的已知困住了孩子的未来。
甘肃有一位父亲,把13岁的儿子带到了全然陌生的四川,想让他在四川学习民间中医。他找到了当地一家有点儿规模的医馆。当时,学徒没有工资,可也能有饭吃有地住。临别时,他对儿子说:“你能活着就好,死了也没事。”这是对孩子多大的信任啊!父亲知道孩子有自己的天赋,所以他更相信孩子有生存的能力。
少年在这样的信任中经受砥砺。一年半,勤勤恳恳干杂务,什么也没学到。他给师傅磕了一个大头,就自谋出路去了。
几经磨砺,他碰到一位姓何的医生。何医生看他小小年纪却倔强又有理想,就问他:“是阳光和水救人多,还是医生救人多?是自然灾害杀人多,还是坏人杀人多?”本来,少年想做一个全球顶级的医生,可何医生的话,为他打开了另外一层天——必须在医术之上,更修持一颗道心,才可以救更多人。
“术之极近道,道之初为术。”后来,少年“游心于物之初”,把医疗技术做到了极致,清明的心开朗起来。
大美绝活儿
对00后,什么能抓住他们的心?有人拿出学历,有人拿出财富,有人拿出名利,可真正可以长久起作用的,却是活出与众不同的自己。
记得,一次访问日本,走进一个传承了1300年的烤年糕店。我看到老板在那里用明火烤年糕,时不时地躲避着微风中的火苗。我就跟翻译一起凑上前去问:“您是老板,干吗要自己动手?”
老板一边躲避着明火,一边羞怯地微笑着说了6个字:“接近美,接近神。”
浪打浪不如自己浪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