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都城元夕-古诗-赏析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觚棱。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小屏风畔冷香凝。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注释】
①雕轮:指华美的车辆。
②棱:神是描写汴京元宵之夜宛如神仙境界。“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碧落〞,犹碧天。“玉皇〞句中的“开〞字启人想象。既言“开〞,那么“碧落〞原是“闭〞着的,只是在上元之夜,玉皇才将原是“闭〞着的“碧落〞“开〞了。“碧落〞既“开〞,那么天上的星儿、宿儿便纷纷下落,于是便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句〕的景象,便有“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亦辛句〕的上元之夜,使“银界失黄昏〞了。其实,写天上的玉皇就是写人间的皇帝。古代皇帝也常有在上元之夜偕其大臣、侍从开启宫门之举,以示“与民同乐〞。不用说,天街大道便也响起“吾皇万岁〞的欢呼声,于是便打扮出一片繁华景象。词人的写法无非是把人间的皇帝搬到了天上,以在想象中染上一层迷离恍惚的色彩,使帝京元夜在词人的表现中更加热闹罢了。
词人的笔是一支彩笔,这支彩笔将天上人间尽情涂抹,把都城元夕的繁华景象描摹尽致。但是,这一片繁华都只是词人想象的产物,首句“闻道〞二字提醒了我们这一点。上片越是写得繁华热闹,那么越是反衬出下片凄清冷寂的为难之状。
下片首句,“江南憔悴客〞是作者自指。“谁见〞,设问之辞,意即无人见。这里特指自己深深思念的妻子反不知自己待罪客舍的窘境。这一句以设问的口气写出了自己的孤寂。“谁见〞二字还将读者〔也使作者自己〕从想象中的繁华景象拉回到凄冷的现实中来。“端忧懒步芳尘〞。这是写闺中人对那元夜的繁华早已失去了兴趣,这与辛词“众里寻他千百度〞恰是一个鲜明的比照。辛词是说知道自己的意中人会在元夜等他,所以才去“寻〞,尽管要“寻他千百度〞;毛词的闺中人那么无须去“寻〞,她知道自己的丈夫远在千里之外,乃“懒〞去那元夜繁华之地。她只在闺房中,在“小屏风畔〞,独对薰香袅袅,薰香那么渐冷而凝。一种无奈之状,宛在目前,简直是一幅画得极高明的?闺中夜思图?。这种描写,当然只是词人的设想,但是设想闺中人在思念自己,也就更深入地表现了自己在思念闺中人。
“酒浓〞句,词人从对闺中人的思念中回到现实中来。上元之夜,本应是“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欢乐之夕,而自己却处在待罪羁旅、凄冷孤寂的心境中,去消受那本不应如此凄清的元夜之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春梦〞只能于“酒浓〞时去做。而酒真的能解忧么?当然不能,它只是使人于麻醉中暂时忘却而已。当人只能在春梦中去寻找欢乐岁月的时候,现实的无奈就更使人难堪了。结句“窗破月寻人〞,写词人孤寂一个,只有元夕之月伴春梦之人。“寻〞字,以人拟月。这位“江南憔悴客〞,待罪羁旅,没有人去“寻〞他,只有月从客舍的破窗隙中来“寻〞,越显其孤独寂寞,心情已从凄冷变成凄苦了。一个“寻〞字,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词的构造很独特,上片下片没有时间上的先后之分,实为“一刻而二境〞──同一时间,两片空间。上片、下片写同一时刻──上元之夜──发生的事情,这是“一刻〞。上片虚景,写汴京元夜的繁华景象;下片实景,是“江南憔悴客〞现实的凄寂之境。这是“二境〞。但是,下片于现实中又设想自己深深思念的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之情,实中又有虚。整首词,叙事抒情,一波
临江仙 都城元夕-古诗-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