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普贤行愿品释索达吉堪布
普贤行愿品释
第一课
思考题
1.简单介绍《华严经》各个译本的翻译情况。
2.普贤天讲完课也是念《普贤行愿品》作回向。不仅法王如意宝,我们学院每位法师讲完课都是念《普贤行愿品》作回向。我们学院开任何法会也要念《普贤行愿品》作回向。我自己也是如此,从1985年到现在有二十八年了,这么多年以来每天都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在我的印象里,只有几次外出时耽误了一两天的念诵,但事后我很快就补上了。去年有一段时间,我和大家共修《普贤行愿品》,当时我要求维那师统计:每天念一遍《普贤行愿品》,看什么时候能念完一百遍。结果三个多月下来,我们共修了十万遍《普贤行愿品》。
很多高僧大德异口同声地说,《普贤行愿品》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最胜发愿文,所有诸佛菩萨的发愿都可以包括在其中。自古以来,《普贤行愿品》就广为佛教徒受持。《开元释教录》记载,印度的佛教徒经常念诵此经来发愿。在藏地,任何教派的任何一座寺院都念诵《普贤行愿品》。汉地也是如此,不管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经常念诵《普贤行愿品》。因此,大家要对此法有信心,每天要不间断地念诵。
前几天本焕老和尚圆寂了,本老一生最重视的就是《普贤行愿品》。早年在五台山时,本老曾经刺血抄过很多佛经,但是在文革期间其他血经都散失了,只有一本《普贤行愿品》留了下来。几年前我曾去深圳弘法寺拜见本老,本老送给我一本他血书的《普贤行愿品》,当时我生起了极大信心。现在看起来,也许这就是弘扬此经的一种缘起吧。
作为高僧大德的随学者,我们也应该重视《普贤行愿品》,要将《普贤行愿品》作为自己终生受持的法。当然,在受持《普贤行愿品》的过程中,不仅口中要念诵经文,内心还要通达其意义,至少要知道字面意义。虽然仅仅念诵《普贤行愿品》也有极大功德,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其意义,在此基础上念诵功德就更大了。
全经分三:一、首义;二、经义;三、末义。
甲一(首义)分二:一、经题;二、译者。
乙一、经题: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经名,这是释迦牟尼佛刚成道时所宣说的一部了义经典。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品名,意思是以普贤行愿趋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所谓“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远离了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究竟解脱境界。
所谓“普贤”,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是八大菩萨中发愿第一的普贤菩萨;第二种并非特指普贤菩萨,“普”意思是普遍,“贤”意思是善妙,“普贤”就是初中末都极为善妙。
所谓“行愿”,就是菩萨的行为和发愿。对行菩萨道的人来说,行愿不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行无愿,则行为不会长久。在度化众生过程中,如果只有暂时的行为而没有恒常的发愿,那很可能做一次度化众生的事情后就彻底结束。如果有愿无行,则愿就会成为空愿。虽然我们心里很想成佛,可是如果从来不行持六度万行,那愿望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学习《普贤行愿品》后,我们要将发愿和行为结合起来,二者缺一不可。对于诸佛菩萨的广大利他行为,虽然我们现在不能如实做到,但只要每天不断地发愿,只要自己的发愿不退,总有一天会做到这些行为。
乙二、译者: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这部经典是罽宾国精通三藏名叫般若的法师奉唐德宗之诏翻译的。[2]
般若法师是北印度罽宾国人,他生于公元734年,从小就对佛法有信心,七岁时舍俗出家。出家后他首先依止声闻乘上师学习《阿含经》、《阿毗达磨》等小乘经论,以后又在那烂陀寺依止大乘上师学习唯识、中观等大乘佛法。般若曾于十八年中瞻礼印度各大圣地以及八大佛塔,后来到南印度受学五部密法。由于仰慕文殊菩萨,般若发心朝礼汉地五台山,公元781年,他乘船抵达广州,次年抵达唐都长安。在唐德宗的支持下,般若译出《四十华严》、《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等经典。最后般若在中载,公元798年他还住世。
般若经过三年翻译出了《四十华严》,对佛教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的皇帝唐德宗对他翻译《华严经》特别支持,译经期间唐德宗每天都去译场一次,如果某天有事不能去,必定派人向译师解释。般若的译文流畅优美,虽然《普贤行愿品》有不少译本[3],但我认为般若的译本最好。自从我和法王朝拜五台山后,学院有了第一批汉族道友,每天我上完课都带着大家念汉文《普贤行愿品》,这样念了好几年,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改成念藏文了。
下面开始讲经义。《普贤行愿品》包括长行文和偈颂,但这次我们不讲长行文,只讲偈颂。《普贤行愿品》的核心是
普贤行愿品释索达吉堪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