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国人民正在进行一场特别的考试:疫情防控。而作为高三学生的你,又迎来另一场特别的考试——深圳市2020年普通高中高三年级线上统一测试。是的,这场考试有着很特别的地方:居家、线上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二是“不需要监考,重在自觉,考试的过程更重要。”作文时,我们选择一种论调进行批驳就合乎题目要求了。
其次,弄清反驳的方法。一般有三种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由于议论文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有机构成的,因此驳倒了对方的论据或论证,也就否定了对方的论点,与直接反驳论点具有同样的效果。
一篇驳论文可以把几种反驳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加强反驳力量和说服力。
再次,进行驳论,还要选准角度。如同打仗一样,进攻的角度选得不好,就不能给敌人以致命的一击。
A、反驳论点:
就是对对方的论点进行批驳,指出它是荒谬的、虚伪的。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又分为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
直接反驳即直接指出对方的荒谬。这种方法有的是引用确凿的不可辩驳的事实,有的是从理论上进行透彻的解剖和分析。
间接反驳又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是归缪法,就是对对方的一些论点进行合乎逻辑的引申,使对方论点露出马脚,以此达到驳倒对方论点。或者说: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对的,然后以它为前提,推导出一个明显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论点是错误的。
另一种是反证法,就是证明与对方相对立的论点是正确的,那么相反也就证实了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或者说:为了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可以先证明与其相矛盾的另一论点是正确的,这就是所谓反证法。
例如: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为了驳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错误论点,就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个正面论点,然后运用古往今来的事实,证明这一论点的正确性,从而驳倒了反面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驳读书无用
不读书,你拼的是运;读书,你拼的是本事。
见过许多人,都说读书有什么好的,你看xxx,没读啥书,人家现在是大老板,读书的人给没读书的人打工呢。但你要知道,这些例子永远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靠读书才走了出去。没读书却成功的人,经历过许许多多我们无法想象的困难,他们成功的背后有无法言喻的痛苦。那些说读书无用的人,你是否有一张能面对各种冷嘲热讽的脸皮?你是否清清楚楚明白自己的目标?你是否有这个能力或一技之长去实现你的野心?你又是否有决心去体验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换句话说,你是否有足够的家庭背景来撑起你的野心?如果没有,请安静下来读书。
B、反驳论据:
反驳论据就是对文章的支撑——论据进行反驳,揭示对方论据错误,以达到驳倒对方论点的目的
高考语文驳论文写作指导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