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独具匠心 千古传诵.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独具匠心 千古传诵
王桂莲 唐代大诗人王维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从他的山水田园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既能概括地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正因为他观察自然的艺术本领很高,所以他能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他生活情独具匠心 千古传诵
王桂莲 唐代大诗人王维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从他的山水田园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既能概括地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正因为他观察自然的艺术本领很高,所以他能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他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尤其是他的《山居秋暝》,艺术手段独特,独具匠心,成就很高。今日对此诗略加评赏,以期能帮助学生理解此诗,并且掌握一点诗歌鉴赏的技巧方法。
第一,诗中有画。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是南宗水墨山水画的开创者,他的画讲究以渲染为法,用笔简练奔放,强调水墨效能的发挥,以此来表现景物的体和面,讲究自然清淡,追求含蓄、悠远、纯净的境界。他把绘画中的构图、线条、色彩表现形式融到诗中,使他的山水田园诗具有画意的艺术特色。这首诗在结构上就运用了绘画的构图原则,将各个个别的分散的景物,通过一定的结构组合,组成一幅有机和谐的完整画面。诗的第一、二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画出了整个画面的背景。“空”者,空寂无人,可以引申为深远和宁静。一场新雨,使寂静深远的秋天的山村显得更加清新。第三句“明月松间照”写空中;第四句“清泉石上流”写地上;第五句“竹喧归浣女”由远而近,由隐而显;第六句“莲动下渔舟”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诗中这种上下远近显隐的交错描写,即是绘画中线条的粗细浓淡,用以显示出画面的层次深浅。除此而外,整首诗也是由声(水声、笑声)、光(月光、水光)、色(松、竹、石、莲、山的颜色)、态(月照、泉流、人归、舟下)融合而成。整个画面,色彩并不浓艳,声音也不喧闹,具有宁静清新的意境,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第二,语序倒装。古人吟诗作赋,往往受到许多限制,如对仗、平仄、压韵的要求,有时对正常语序作调整,出现倒装语序。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该是“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当是“香雾湿云鬓,清辉寒玉臂”。此诗的三四两句不按一般习惯说成“明月照松间,清泉流石上”而是有意地把“照”和“流”放在最后,不单单是压韵和对仗的要求使然,这样用更能突出“照”的状态和“流”的动态,在宁静清新中又能给人以动感,“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加了生机与活力,将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融为一体。
第三,先果后因。诗的第五六两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先写耳之所闻“竹喧”,眼之所见“莲动”,然后再写原因“归浣女”、“下渔舟”,这样就不只描绘了一个画面,而且写出了画面的动态,写出了事物的运动过程,同时这样写又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独具匠心 千古传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黛玉文档
  • 文件大小14 KB
  • 时间2022-08-17
最近更新